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配电网的自动化保护与实时监测技术

作者

严毛伟

公民身份号码 330881199501167511

引言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用户用电需求多样化,智能配电网的结构日趋复杂,运行风险显著增加。自动化保护与实时监测技术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的核心手段,能够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快速隔离异常区域,对维持电网稳定、提升供电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相关技术的原理、应用及优化路径,是推动智能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智能配电网自动化保护与实时监测核心技术原理

1.1 自动化保护的逻辑架构与响应机制

智能配电网自动化保护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涵盖就地保护、区域保护和广域保护三个层次。就地保护基于设备自身的保护装置,实现故障的快速检测与切除;区域保护通过整合区域内多个节点信息,优化保护动作逻辑;广域保护则依托通信网络,实现全网信息共享与协同控制。其响应机制融合逻辑判断与快速执行功能,通过设置电流、电压、频率等阈值,结合故障特征识别算法,在故障发生瞬间触发保护动作。同时,利用自适应保护技术,根据电网运行方式动态调整保护定值,避免误动与拒动,确保故障隔离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2 实时监测的感知原理与数据采集方式

实时监测技术以传感器为感知基础,通过部署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温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电网电气量和设备物理状态的全面感知。对于电气参数,采用电磁感应、电容分压等原理进行高精度测量;对于设备状态参数,利用红外测温、超声波检测等非侵入式手段获取数据。数据采集方式分为周期性采样和事件触发采样,周期性采样满足常规运行状态监测需求,事件触发采样则在故障或异常发生时启动,快速捕捉关键数据。采集的数据通过光纤、无线通信等网络传输至监测中心,为电网运行分析和故障诊断提供基础信息。

1.3 保护与监测技术的协同运作基础

自动化保护与实时监测技术的协同运作基于数据共享与功能互补。监测系统采集的海量数据为保护系统提供精准的运行状态信息,帮助优化保护策略、调整动作阈值;保护系统的动作信息则反馈至监测系统,辅助故障定位与影响范围评估。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交互协议和信息模型,实现两者间的无缝对接。例如,监测系统检测到设备温度异常升高时,及时将数据传输给保护系统,触发预警并调整保护策略;当保护系统动作切除故障线路后,监测系统快速启动故障点定位流程,为后续维修提供依据,形成 “监测 - 预警 - 保护 - 定位” 的闭环控制体系。

二、智能配电网自动化保护与实时监测关键技术应用

2.1 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技术

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技术综合利用行波定位、阻抗测量、拓扑分析等方法实现精准故障判断。行波定位技术通过检测故障产生的行波信号到达不同测量点的时间差,计算故障位置;阻抗测量法根据故障线路的电气参数变化,结合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故障区段;拓扑分析法基于配电网的连接关系和开关状态信息,缩小故障搜索范围。多种技术融合使用,显著提高定位准确性。在故障隔离方面,采用智能分布式 FA(馈线自动化)系统,通过相邻开关设备的信息交互和逻辑判断,自动隔离故障区段并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减少停电时间和范围,提升供电可靠性。

2.2 设备运行状态实时评估技术

设备运行状态实时评估技术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的历史数据、实时监测数据和环境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通过建立设备健康评估模型,分析电气参数变化趋势、机械振动特征、绝缘状态等指标,判断设备运行状态。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变压器油色谱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内部故障隐患;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断路器分合闸次数、操作电流等数据建模,评估机械寿命。同时,结合设备的设计参数、运行年限和维护记录,生成设备健康度评分,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为设备检修和更换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从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的转变。

2.3 电网运行风险预警与防控技术

电网运行风险预警与防控技术基于实时监测数据和预测模型,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通过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电网拓扑结构、负荷分布、新能源出力等因素,计算电网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风险等级。利用短期负荷预测、新能源功率预测等技术,预判未来电网运行趋势,识别潜在风险点。当检测到风险时,系统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提供优化控制策略,如调整电源出力、改变网络拓扑、转移负荷等,实现风险的主动防控。同时,通过仿真模拟技术评估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确保电网始终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

三、智能配电网自动化保护与实时监测技术优化方向

3.1 多技术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推动自动化保护与实时监测技术的多技术融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保护和监测系统,提升其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故障识别模型,提高保护动作的准确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泛在互联,扩大监测范围。另一方面,促进不同专业技术的交叉融合,如将电力电子技术与保护控制技术结合,开发新型保护装置;融合通信技术与监测技术,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通过多技术协同创新,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保护监测体系。

3.2 功能拓展与应用场景延伸

功能拓展与应用场景延伸旨在满足智能配电网多样化需求。在功能上,从单一的故障保护和状态监测向综合能源管理、需求侧响应等领域拓展,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和用户负荷的协同控制。在应用场景方面,除常规配电网外,进一步向工业园区、微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等场景延伸。例如,在微电网中,优化保护监测策略以适应分布式电源频繁接入和退出的特点;在电动汽车充电网络,通过实时监测和保护技术保障充电设施安全运行,提升用户用电体验。

3.3 性能提升与可靠性强化策略

性能提升与可靠性强化需从硬件升级、软件优化和管理完善多方面入手。硬件层面,研发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和保护装置,提高数据采集精度和设备抗干扰能力;采用新型材料和制造工艺,增强设备的环境适应性。软件层面,优化算法模型,提高故障诊断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开发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运维人员操作和管理。管理方面,建立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和运维流程,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与此同时,引入智能化运维辅助系统,利用 AI 技术自动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提前预判潜在故障风险,实现运维工作的智能化与主动化。

四、结论

智能配电网的自动化保护与实时监测技术是保障电网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支撑。通过深入研究技术原理、拓展关键应用和探索优化方向,能够显著提升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未来需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融合,以适应智能电网不断发展的需求,为能源转型和电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宝锋.智能配电网自动化进展及关键技术实现分析[J].自动化应用,2017,(10):79-80.

[2]徐坤婷.智能配电网故障快速识别及处置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3]戴元安.智能配电网继电保护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