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观察思维导图引导的康复护理干预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陈佳佳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

摘要:目的 基于思维导图的引导,开展康复护理,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效果。方法 68例研究对象为2023.1~2023.12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用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4例/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以思维导图为引导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及自我效能评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过护理后的自我效能评分对比(P<0.05)。结论 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治疗中给予以思维导图为引导的康复护理手段,可以很好地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可借鉴推广。

关键词:思维导图;康复护理;结核性脑膜炎;应用效果

结核性脑膜炎,指的是因结核分枝杆菌所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的病程较为漫长,且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进而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结合现阶段的医疗条件来看,抗结核药物种类越来越丰富,在实际应用中也表现出良好的价值,但是关于这类患者的康复护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稀缺[1]。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以在巩固疗效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有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2]。思维导图具有可视化特点,起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各学科中实现了广泛应用,目前逐渐在各类疾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率越来越高,它以直观清晰的优势,能够向主治医师展示患者的信息资料、疾病情况、护理目标等等,便于医护人员增加对患者的了解,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3]。此次研究的68例患者为本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现对思维导图引导的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实践分析,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8例研究对象为2023.1~2023.12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用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4例/组。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5~60岁,平均年龄为(45.63±3.48)岁;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为6~61岁,平均年龄为(46.18±3.19)岁;现对两组的基线资料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定时的病情监测,基础的饮食干预、用药管理和心理护理等等。

观察组实施以思维导图引导的康复护理,流程如下:(1)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能力、心理状态、自理能力等等,明确患者的实际需求,设立清晰明确的护理目标。而后结合评估结果设计思维导图,包含康复目标、护理措施、注意事项等等。(2)为医护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指导他们理解并熟练应用思维导图,与此同时还要为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宣教,介绍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指导他们通过思维导图来加强自我管理,进行康复训练。(3)开展康复护理,首先结合思维导图为患者开展日常的护理工作,包括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做好体位管理和皮肤护理工作等等。其次,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从患者的肢体、语言、认知等多个方面进行训练,配合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1.3 观察标准

1.3.1 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HAMA评分>14分为焦虑,HAMD评分>17分提示轻、中度抑郁。

1.3.2 使用G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效能感,满分40分,分数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4.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当P小于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

护理前,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护理前后的自我效能感评分

两组护理前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对比(P>0.05);两组经过护理后的自我效能评分对比(P<0.05)。见表2:

3 讨论

近些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这类国家的疾病防控力度不足,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范围比较有限,人员流动性较大等等,因此对结核性脑膜炎的防控,目前相关国家投入了较多的关注和重视[4]。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很容易被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进而耽误最佳的治疗周期。而长时间使用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性增加,因此需要在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对性的康复护理[5]。以思维导图为引导的康复护理,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其主要应用思维导图工具,联系患者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开展护理工作。思维导图是可以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表现形式,便于参考和了解。在疾病的康复护理工作中,思维导图能够用于规划患者的康复进程,并且将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记录下来,有利于简化护理流程,提高康复效率,同时也可以锻炼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其身心得到恢复和改善[6]。本次实践结果指出,实施以思维导图为引导的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观察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思维导图康复护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有助于推动患者的康复。

总之,以思维导图为引导的康复护理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大力地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安帅华, 樊玉霞, 王钟敏. 探讨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的效果[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 (13): 114-114

[2]朱兴婕, 陈永刚, 赵雁红, 毕惠琼, 黄媛卿, 袁丽娟, 杨泉先.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 29 (S1): 115-117.

[3]汪文英, 刘司琪. 分析细节护理在结核性脑膜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 19 (8): 98-99.

[4]贾仕群, 吴莉, 程薇. 功能锻炼对预防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 贵州医药, 2020, 44 (8): 1342-1343.

[5]赵红, 陈雨. 优质护理在结核性脑膜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 27 (8): 44-45.

[6]姚欣彤. 康复护理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 (41): 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