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护理效果探讨
丁树秋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弥勒第一医院 云南弥勒 652300
一氧化碳中毒是常见的急性中毒事件,重症患者可因缺氧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院前急救作为救治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当前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存在流程不规范、针对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重症患者的急救需求。因此,探索高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对提高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 。本文对比分析针对性与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2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我院接诊的 40 例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 例。对照组中,男 12 例,女 8 例;年龄 18-65 岁,平均(
)岁;中毒时间 1-6 小时,平均( 2.5±1.1 )小时;中毒原因:燃煤取暖 11 例,燃气泄漏 9 例。观察组中,男 13 例,女7 例;年龄19-64 岁,平均( 39.2±9.8 )岁;中毒时间1-5 小时,平均( 2.3±1.0 )小时;中毒原因:燃煤取暖12 例,燃气泄漏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重症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 >30% ;(2)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症状;(3)发病至急救人员到达时间 <2 小时。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基础疾病;(2)濒死状态;(3)资料不全。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接到调度中心派单迅速出车,到达现场后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解开衣领保持气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快速转运至医院。转运中监测生命体征,记录病情变化。
观察组:采用针对性院前急救护理。(1)院前准备:接到调度中心派单,急救医生快速询问中毒人数、症状、现场环境,指导家属开窗通风,转移患者至空气新鲜处。急救团队携带除颤仪、呼吸机、高浓度吸氧设备及急救药品迅速出车,途中与现场保持联系,更新病情信息。(2)现场急救: ① 气道管理:立即清除口腔分泌物,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对呼吸抑制者给予球囊辅助通气;昏迷患者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设置合适的参数。 ② 氧疗优化:给予 100% 纯氧吸入,使用面罩吸氧,确保氧流量 10-15L/min 。 ③ 循环支持: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静脉滴注 20% 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根据心率、血压给予对症处理。 ④ 病情监测:持续监测心率、血压、 SpO2 、意识状态。(3)转运护理:转运前固定患者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吸。转运中保持氧气供应稳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与医院急诊科、高压氧舱提前沟通,告知患者情况,做好接诊准备。(4)心理支持:对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安抚,解释病情及救治措施,减轻其焦虑情绪。
1.3 观察指标
(1)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呼救至开始现场急救的时间。入院时 SpO2 :到达医院时经指脉氧仪测定的血氧饱和度。(2)意识恢复时间:从开始急救至患者意识恢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8 分)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 (% )表示,组间比较用 χ2 检验。 ρ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和入院时 SpO2 比较
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入院时 SpO2 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和入院时 SpO2 比较(
)

2.2 两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比较(x ±s,h)

3 讨论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经呼吸道吸入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 COHb,使其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重症患者因脑、心等重要器官缺氧,可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甚至发生迟发性脑病,死亡率较高。研究表明[2],中毒后30 分钟内开始有效氧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院前急救是连接现场与医院的关键环节,可在黄金救治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缺氧状态。常规院前护理虽能完成基础急救,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快速纠正缺氧和预防并发症。而针对性院前急救护理通过优化流程、强化氧疗和病情监测,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3]。
本文通过探讨针对性院前急救护理对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更短,得益于院前准备阶段的高效沟通和指导,缩短了现场准备时间。针对性氧疗措施( 100% 纯氧吸入、呼吸机辅助通气)能快速解离COHb,提高血氧饱和度,故观察组入院时 SpO2 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意识恢复更快,与早期纠正脑缺氧、使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有关。针对性护理中对气道、循环的有效管理,减少了缺氧时间和严重程度,从而降低了脑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这与对照组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所述,针对性院前急救护理能有效提升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救治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未来可结合远程医疗技术,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万甜甜,王彩霞,史敬丽. 护理要点集成管理方案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应用效果[J]. 医学临床研究,2023,40(10):1573-1575.
[2]冉光亮. 量化管理护理干预在急性中毒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24,22(15):105-109.
[3]刘荣波,李晓英,李颖.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采取急救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分析[J]. 妇幼护理,2023,3(4):9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