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策略研究
孙巍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引言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着社会舆论生态和青年群体的认知方式、交往模式与价值观念。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动态、信息获取和情感表达高度依赖新媒体平台。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广阔空间,也使其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被稀释、教育话语权被解构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因此,立足新媒体语境,研究如何创新策略,将这一思想科学、有效、生动地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使之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本文旨在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一、新媒体语境的特征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语境的核心特征
传播主体多元化与去中心化。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垄断格局。高校、教师、学生、社会机构乃至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传播从“一对多”的广播式,转变为“多对多”的网状式,传统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信息场域变得复杂多元。
内容形态碎片化与视觉化。短视频、表情包、信息图、Vlog 等成为主流信息载体。青年学生习惯于在短时间内获取直观、生动、有趣的信息,对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内容的“短、平、快”和“视、听、感”一体化,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显著特点。
交互方式即时化与社群化。新媒体平台强大的点赞、评论、转发、弹幕等功能,使得信息反馈即时高效。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即时参与、互动、创造的“产消者”(Prosumer)。同时,基于兴趣、观点形成的网络社群,具有强大的群体认同和情感动员能力,深刻影响着个体的思想观念。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双重影响
机遇: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与形式载体。新媒体打破了课堂的物理限制,使思政教育能够实现“时时、处处、人人”覆盖。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和互动形式,如H5、VR/AR、直播等,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极大地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提供了可能。
挑战: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引导难度。新媒体空间信息鱼龙混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交织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冲击。教育者若不能适应新媒体话语体系,其发出的声音就可能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甚至被青年学生视为“说教”而排斥。此外,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对高校的应急响应和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困境
(一)“内容供给”与“青年需求”的错位
当前,许多高校在新媒体平台推送的内容,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一是理论原文和文件解读多,结合青年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关切的分析少;二是宏大叙事和政策宣传多,贴近学生生活、讲述身边故事的微观表达少;三是单向灌输式的内容多,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参与互动的议题少。这种“我讲你听”的内容供给模式,与青年学生渴望平等对话、寻求情感共鸣、关注切身利益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错位,导致内容虽然“上线”,但难以“入心”。
(二)“话语体系”与“网络生态”的脱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官方话语体系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理论性和规范性。然而,在新媒体这个以轻松、活泼、个性化为基调的“网络生态”中,如果生硬地照搬文件语言、套用政治术语,就会形成“话语鸿沟”。部分教育者缺乏“转译”能力,不善于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表情包、短视频等形式,将深刻的道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导致理论传播“曲高和寡”,难以在青年群体中形成有效传播和情感共鸣。
(三)“技术应用”与“育人本质”的失衡
在“新媒体热”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存在重技术形式、轻育人内容的倾向。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过度追求视觉特效和形式创新,将思政教育简化为“技术秀”,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这种“为了新媒体而新媒体”的做法,背离了思政教育的初心和本质。技术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如果技术应用不能服务于思想的深度传播和价值的有效引领,反而会消解思政教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策略
(一)内容创新:构建“理论+热点+故事”的立体化供给体系
内容是王道。要实现有效融入,必须首先在内容供给侧进行改革,打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温度、更有人文厚度的内容产品。
“理论”为基,确保政治性。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准确解读。通过制作“新思想关键词”系列图解、“一分钟理论课”短视频等,将理论精华进行“微”处理,确保核心要义准确无误。
“热点”为桥,增强时效性。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和网络舆情,将新思想作为分析问题的“金钥匙”。例如,结合中美贸易摩擦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结合疫情防控解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结合“卡脖子”技术问题讲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重要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新思想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故事”为体,提升感染力。善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叙事。深入挖掘校史校训中的红色基因,讲述优秀校友、身边榜样在践行新思想过程中的奋斗故事;用 Vlog 记录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科技创新的实践故事;用微电影展现普通人在新时代追求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通过有血有肉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的洗礼。
(二)话语创新:打造“官方+青年+学者”的协同化传播矩阵
话语是桥梁。要跨越“话语鸿沟”,必须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发声、多层次话 语互补的传播矩阵。
“官方”发声,把准方向。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如官微、官博)作为“定音鼓”,负责发布权威信息、解读重大政策、引领舆论方向。其话语应庄重、严谨、准确,体现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青年”代言,激活主体。大力扶持和培育由学生骨干、网络达人、校园“大 V”组成的青年新媒体团队。鼓励他们以“朋辈”视角,用青春活泼、幽默风趣的网言网语,创作和传播解读新思想的内容。例如,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编成说唱歌曲,将“工匠精神”拍成趣味情景剧。青年的话语更具亲和力和代入感,能够有效打通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学者”解读,提供深度。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或参与直播,就学生关心的深层次理论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学者的话语具有专业性和思辨性,能够满足部分学有余力、有深度思考需求的学生的求知欲,提升理论传播的学术品位和思想深度,形成“官方引领、青年活跃、学者支撑”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平台创新:搭建“线上+线下”的沉浸式互动育人平台
平台是载体。要打破虚实界限,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相互引流、深度融合的育人场景。
整合线上平台,打造“一站式”学习社区。整合学校现有的各类新媒体资源,构建一个集“学习、互动、服务、实践”于一体的“智慧思政”平台或小程序。学生可以在此进行理论学习、参与话题讨论、报名实践活动、获取成长服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兴趣偏好,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和精准化思想引导。
联动线下活动,实现“O2O”闭环体验。将线上活动与线下实践紧密结合。例如,线上发起“我家乡的十年变迁”话题讨论,线下组织“重走总书记考察路”社会实践;线上观看红色主题直播,线下开展主题班会或辩论赛;线上学习“劳模精神”,线下参与校园劳动。通过“线上预热、线下深化、线上再传播”的模式,形成完整的育人闭环,让思想引领从“指尖”延伸到“心间”,落实到“脚下”。
(四)机制创新:完善“引导+评价+保障”的长效化协同育人机制
机制是保障。要确保融入工作的可持续性,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强化引导机制,提升队伍能力。建立常态化的新媒体素养培训体系,对全体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媒介运用能力、内容创作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将新媒体思政工作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广大教师主动拥抱新媒体、善用新媒体。
创新评价机制,注重育人实效。改变以往以点击量、转发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倾向,建立一套科学的、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认同度、行为转化度、参与贡献度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动态评估融入工作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策略。
健全保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专业化的新媒体工作室,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备。完善政策支持,鼓励跨部门、跨学科合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新媒体语境下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和资源保障。
结论
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占领的战略高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推进内容、话语、平台、机制的系统创新。唯有主动适应、积极作为,变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才能让这一伟大思想在新媒体空间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正走进青年、赢得青年,引导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艳亮.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23.
[2]林楚雯,邓复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线上教学模式探索[J].西部学刊,2021,(20):11-14.
[3]向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0.
[4]张丹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效性研究——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J].昭通学院学报,2024,41(04):21-25.
该论文为 2024 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2024GXDJ-ZD0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