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多晶硅生产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

作者

张强

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 内蒙古包头 014060

摘要: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攀升,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核心原材料,其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成为关键。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的协同发展,为多晶硅生产带来全新变革。本文深入探究二者在多晶硅生产全流程,包括原料制备、提纯、晶体生长、切割加工以及自动化包装等环节的创新应用,分析其对生产流程优化、能耗降低、产品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多晶硅产业智能化、自动化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多晶硅生产;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生产优化

一、多晶硅生产流程概述

多晶硅生产主要包含硅石选矿、工业硅制备、三氯氢硅合成、精馏提纯、还原沉积、晶体生长、切割加工以及产品包装等环节。硅石经选矿处理后制成工业硅,再转化为三氯氢硅并提纯,在还原炉中通过气相沉积生成多晶硅棒,后续经拉晶制成单晶硅或切割成多晶硅片,最终完成包装用于光伏组件。各环节紧密关联,涉及众多参数,任何细微偏差都可能对最终产品性能产生影响,这为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广阔空间[1]。

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基础

(一)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可从海量生产数据中自动学习特征模式,构建预测模型。在多晶硅提纯过程中,监督学习算法依据历史提纯数据与产品纯度的对应关系,训练模型预测不同操作条件下的纯度变化,为优化提纯工艺参数提供依据;无监督学习则挖掘数据潜在结构,识别晶体生长阶段炉内温度、气流异常波动模式,提前预警避免晶体缺陷。

(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元工作方式,对复杂图像、光谱等数据解析能力卓越。在多晶硅生产检测环节,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模型可精准识别硅片表面微裂纹、杂质颗粒等缺陷,光谱分析结合深度学习能实时监测硅料成分变化,保障原料质量稳定。

(三)智能优化算法

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智能优化方法,在复杂约束条件下搜索最优生产参数组合。以多晶硅还原炉温度场优化为例,将炉内热传导、气流等物理模型与优化算法结合,求解满足能耗最低、沉积速率最快的温度分布,动态调整加热元件功率,实现高效生产。

(四)自动化控制技术

自动化控制技术基于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实现对生产设备的精准控制。在多晶硅生产中,可根据预设参数自动调节阀门开度、泵的转速等,确保生产过程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一致性。

三、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在多晶硅生产中的创新应用

(一)原料质量管控

利用人工智能建立硅石、工业硅等原料数据库,整合产地、成分、粒度分布等信息。数据挖掘分析不同原料特性与后续产品质量关联,智能筛选优质原料供应商。原料入场时,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时检测元素杂质含量,自动化设备依据检测结果对原料进行分类、分拣,不合格原料自动剔除,避免进入生产线造成损失。

(二)生产过程优化

精馏提纯:精馏塔操作参数众多,传统控制方法难以兼顾各参数最优。人工智能系统实时采集精馏塔各塔板温度、流量数据,运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产品纯度,结合智能优化算法动态调整操作参数。自动化执行机构根据优化结果自动调节阀门、泵等设备,确保三氯氢硅提纯至超高纯度,提高多晶硅质量起点,降低次品率。

还原沉积:还原炉内多晶硅沉积过程复杂,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借助人工智能建模技术构建还原炉沉积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硅沉积速率、晶体结构变化。基于模型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策略,依据实时监测数据提前规划控制动作,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反应条件,在保证多晶硅质量前提下提升沉积效率,降低能耗。

(三)产品质量检测与预测

硅片缺陷检测: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对硅片表面进行高速扫描成像分析,能精准区分划痕、崩边、孔洞等各类缺陷,分类准确率可达 99% 以上。自动化检测设备将检测结果实时反馈,对缺陷硅片自动标记、分拣,拦截其流入下道工序,减少废品率,保障光伏组件性能。

多晶硅性能预测:综合考虑多晶硅生产全程工艺参数、原料特性,利用机器学习回归模型预测多晶硅电学性能指标,如少数载流子寿命、电阻率等。生产企业依据预测结果对产品进行分级,自动化包装系统根据产品等级进行差异化包装、标识,优化产品流向,确保高端应用产品质量,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四)自动化包装环节

智能包装规划:根据多晶硅片的尺寸、形状、数量以及客户订单要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制定最优包装方案。考虑包装材料的选择、摆放方式、堆叠层数等因素,确保包装紧凑、稳固,同时满足运输和存储要求。

自动化包装执行:自动化包装生产线配备高精度机械手臂、传送带、封口机等设备。机械手臂在视觉识别系统引导下,精准抓取硅片并按照预设方案进行排列、堆叠;传送带将包装物料有序输送,封口机自动完成包装封口,实现包装过程全自动化,提高包装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包装质量检测:在包装完成后,利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对包装外观、密封性能等进行检测。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标签粘贴是否正确;通过压力检测等手段确保包装密封良好,防止产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受到损坏。

四、应对策略

(一)数据治理与安全保障

在多晶硅生产与人工智能、自动化融合过程中,数据治理及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规范数据采集标准,明确传感器类型、安装位置、采集频率等细则,定期校准维护,保障数据源头精准。利用数据清洗剔除异常值、噪声,通过插值弥补缺失数据,提升数据质量。部署高强度数据加密算法,精细设置访问权限,配合防火墙阻挡外部非法入侵,搭建私有云平台将数据本地化存储,确保数据安全[2]。

(二)增强模型可解释性研究

增强模型可解释性是推动人工智能在多晶硅生产中落地的关键。开发可视化工具,将复杂模型 “解剖” 呈现,特征重要性排序直观展现各生产参数对结果影响权重,中间层输出可视化揭开模型 “黑箱” 运作奥秘。深度融合领域知识,把模型预测与传统生产经验相互印证,从物理化学原理剖析模型决策依据,让一线人员理解并放心采纳人工智能建议。

结论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在多晶硅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从原料把关、生产过程优化、产品质量检测到自动化包装,全方位赋能产业发展,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尽管当前面临数据、人才、模型可解释性等挑战,但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与应对策略逐步落实,未来二者将深度融入多晶硅生产全生命周期,实现智能工厂无人化生产愿景,推动多晶硅产业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坚实支撑,助力人类迈向可持续清洁能源未来。

参考文献

[1]朱逸慧. 理性把握机遇 构建产业良好发展生态——记2024年中国多晶硅产业发展论坛 [J]. 中国有色金属, 2024, (12): 40-41.

[2]叶浩劼,谢丽蓉,李西良,等. 多晶硅还原工序智能感知与优化决策 [J]. 山东化工, 2022, 51 (21): 41-43+47.

作者简介:张强,男(1993.06--)汉族,籍贯:内蒙古包头市,本科学历,职务/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机器人在多晶硅领域的生产效率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