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课堂实施路径
徐毅
四川省资中县苌弘小学
引言: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语言交流的场景日益复杂化,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能力成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素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文学性文本的解读,忽视了实用性文本的教学价值,导致学生“学用脱节”现象普遍存在。语文教材通过单元整合、任务导向等设计,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提供了载体。本文结合具体课例,探索如何在课堂中构建“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多元评价”的教学链条,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情境创设,从“文本世界”到“生活现场”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核心在于解决真实问题,这要求情境创设必须突破传统教室的局限,将学习任务有机嵌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场域,让语文学习真正“活”起来。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是小小讲解员》为例,教师可精心设计“社区文化展馆讲解员”这一生活化情境。在任务启动阶段,教师布置前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调研社区历史、挖掘名人故事或探寻特色文化。学生们手持相机拍摄老照片、收集旧物件,同时通过访谈社区老人、查阅地方志等方式整理文字资料。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更让他们对社区有了更深的情感联结。
随后进入角色代入环节,每组学生根据展馆主题设计讲解稿。此时,他们需充分考虑观众特征:面向小学生时,讲解稿中增加趣味问答和互动游戏;针对老年人,则侧重历史细节的挖掘和传统文化的阐释。这种“量身定制”的讲解设计,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运用需因人制宜的智慧。最终的实践反馈阶段将学习推向高潮。学生在社区展馆进行实地讲解,邀请居民担任评委,从内容准确性、表达流畅性、互动有效性三个维度进行评分。当看到自己的讲解让居民频频点头,当收到真诚的建议和掌声时,学生们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某小学的实践表明,这种将阅读(资料收集)、写作(讲解稿撰写)、口语交际(现场讲解)融为一体的情境设计,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与公众表达能力,让语文学习真正服务于生活。
二、任务驱动,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进阶”
任务驱动是推动学生从知识积累迈向能力进阶的关键引擎,其设计需严格遵循“梯度化、层次化”原则,精心构建“基础任务—核心任务—拓展任务”的进阶链条,助力学生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以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国宝大熊猫》为例,这一进阶链条的实践路径清晰可见。基础任务聚焦信息提取与结构化,要求学生阅读科普文本,精准提炼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关键信息,并绘制思维导图。这一任务如同为学生搭建了知识大厦的基石,培养了他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核心任务则侧重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题,让学生撰写倡议书或设计宣传海报。学生需根据受众特点灵活选择表达形式,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提升了他们根据不同情境调整语言策略的智慧。拓展任务更是将学习推向了新的高度,模拟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学生扮演不同国家代表,用英语介绍本国濒危物种保护措施。这一任务融合了跨学科知识,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思辨与表达能力。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某老师的“问题链”设计便是明证,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实现了“阅读—思考—表达”的完美闭环。
三、评价优化,从“结果判定”到“过程赋能”
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表现性评价是推动学习深化、实现能力跃升的关键支撑。其评价设计需突破传统结果判定的局限,转向过程赋能,通过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价机制,让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评价主体多元化是首要原则。单一的教师评价容易陷入主观片面,而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社区专家评价等多元主体,则能构建全方位的评价网络。以“书信归来”任务为例,学生先依据评分表自评信件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培养自我监控能力;再交换信件进行互评,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深化对书信规范的理解;最后由语文教师与班主任联合评价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从专业视角给予指导。这种多元评价机制,不仅让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更让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价中学会倾听、反思与成长。
评价标准具象化则是确保评价可操作性的关键。将抽象的能力要求转化为具体可观测的行为指标,能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以“推荐一本书”任务为例,评价标准细化为:是否能精准联系读者兴趣筛选书目(体现对象意识)、推荐理由是否分点陈述且逻辑严密(彰显结构意识)、是否能巧妙引用书中精彩片段增强说服力(展现文本意识)。这样的标准设计,让评价有据可依,让学生有章可循。评价反馈迭代化则强调评价的动态性与发展性。通过建立“评价—反思—改进”的闭环机制,让评价真正服务于学习。在童玩节活动策划书任务中,学生初稿完成后,教师组织方案路演会,各组展示设计思路并接受质询。面对同伴与教师的提问,学生需即时回应、调整思路。根据反馈,学生修改方案并重新提交,最终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具可行性奖”等。这一过程,让评价成为学习的延续,让学生在反思中精进,在改进中提升。
结束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本质上是语文课程回归生活本真的过程。通过情境创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任务驱动促进知识的深度建构,通过评价优化实现能力的持续发展,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生态化学习系统。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拓展交流场景,如通过虚拟现实(VR)模拟博物馆讲解、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跨地域文化交流等,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谢宛儒.基于学习情境的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构建分析[J]. 2024(6):192-194.
[2]许小敏.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路径[J].天津教育, 2024(11):58-60.
[3]毛沙.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