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DCA 循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作者

朱峰

公民身份号码 36213219810927001X

引言: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建筑施工作业环境复杂、危险因素众多、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安全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往往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到位、安全检查流于形式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需求。PDCA 循环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以其系统性、连续性和改进性的特点,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基于PDCA 循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

1.1 安全管理模式不合理

结合建筑行业实际状况与工程安全管理标准,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中更加重视技术的应用,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缺乏规范化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指导制度,这就导致企业在开展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时无据可依,更多是依靠自身的探索,从而造成企业所用安全管理模式与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管理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无法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1.2 安全管理制度不够严谨

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不少施工企业虽然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然而安全管理人员并没有将这一制度落到实处,造成建筑施工现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我国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中并未明确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当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时,无法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另外,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施工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导致该制度存在诸多的局限性。

1.3 危险源识别难度大

对于建筑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识别,极易受到环境、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变化影响,且各道施工工序、各个施工环节中均存在不断变化的危险源。所以,建筑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识别较为复杂,极易出现识别不准确或是遗漏等情况,从而不利于建筑施工作业的安全开展。

1.4 安全检查不够主动

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检查中,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关注进场材料设备、施工工序、成品等方面的检验,这些内容的控制存在停止点,即当发现材料设备不符合施工标准时,不准许进入施工现场,更不可应用到施工环节,此种控制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不达标施工项目被使用交付。而安全检查上没有设置停止点,能够同时开展施工安全检查和施工生产作业,具备较强的变化性与动态性,检查结果无法体现出一个时段的发展情况,仅能反应出某个时段或是某个部位的变化,这就无法实现对施工安全隐患问题的全面排查。

2 基于PDCA 循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

2.1 P 阶段(计划和建立阶段)

(1)目标设定:在P 阶段,明确建筑施工安全的整体目标和具体的安全指标。例如,确定减少事故发生率、增强员工安全意识等目标。(2)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以识别潜在的施工安全风险,包括对施工现场、材料、设备、人员等方面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确定关键风险。(3)制定安全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详细的安全计划,包括操作规程、安全培训计划、安全控制措施等,该计划应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相关方面。(4)资源调配:确定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以支持实施安全计划。同时,制定预算和时间计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P 阶段的实施,可以系统地规划和准备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并为后续的 D(实施)、C(检查)和 A(行动)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D 阶段(实施和行动阶段)

(1)实施安全计划:根据P 阶段制定的安全计划,组织和指导施工人员按照规定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工作,确保所有操作符合安全标准和要求。(2)建立安全文化:通过培训、宣传和激励等方式,建立积极的安全文化,鼓励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3)现场监管: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管和巡查,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4)协调与沟通:保持与各方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包括承包商、供应商、监理机构和业主等,确保信息畅通,共同关注施工安全问题。(5)风险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例如,提供个人防护装备、设置警示标志、限制危险区域等。(6)紧急预案:制定和实施适当的紧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事故,培训员工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并确保紧急设备和资源的可用性。D 阶段的实施,可以将安全计划转化为实际行动,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稳定。

2.3 C 阶段(检查和评价阶段)

(1)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和整理D 阶段实施过程中所记录的安全数据,包括事故报告、巡检记录、安全会议纪要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问题识别与归因: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归因分析,确定导致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3)经验总结与分享:总结 D 阶段的经验教训,并将这些经验分享给相关人员。通过分享经验,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4)风险重新评估:基于 C 阶段的分析和评估结果,重新评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根据新的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5)改进计划制定:基于 C 阶段的分析和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和措施,明确改进的目标、时间表和责任人,并将其纳入下一轮 PDCA 循环的 P 阶段。C 阶段的实施,可以对 D 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为后续的 A(行动)阶段提供指导和依据,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2.4 A 阶段(优化和改进阶段)

(1)实施改进计划:根据C 阶段的分析和评估结果,执行制定的改进计划和措施,确保改进方案得到有效实施。(2)监督与检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改进措施的贯彻执行,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3)绩效评估:根据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评估改进措施对施工安全绩效的影响,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改进目标,并对绩效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4)反馈与沟通:与相关人员分享改进成果和经验教训,向员工、监理机构、业主等及时反馈改进成效,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反馈,以不断完善安全管理。(5)持续改进和标准化:根据A 阶段的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优化改进措施,并推动持续改进,在组织内部建立和标准化有效的安全管理流程和方法。A 阶段的实施,可以持续推动建筑施工安全的改进和提升,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积极的沟通和知识共享,加强组织内外的合作,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基于 PDCA 循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为解决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模式通过科学的计划制定、严格的执行监督、全面的检查评价和持续的改进优化,构建了完整的安全管理闭环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完善 PDCA 循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机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杜生丑.PDCA循环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陶瓷,2023(06):146-148.

[2]巨继财.PDCA 循环理念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冶金管理,2023(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