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刘伟华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 100080
引言
电力工程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组成,其施工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社会能源供应稳定。施工过程中,高空作业、带电操作、大型设备使用等高风险环节频繁出现,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还会延误工程进度。随着电力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传统安全培训模式的不足逐渐凸显,培训内容与实际施工需求脱节、形式缺乏吸引力导致人员参与度低等问题,使得培训难以有效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培训模式的现状与痛点
1.1 传统培训内容与施工实际需求脱节
传统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培训内容多以通用安全法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不同施工场景的针对性设计。例如,针对变电站建设与输电线路架设的培训内容差异较小,未充分结合前者设备密集、后者高空作业多的特点。同时,培训内容更新速度慢,难以跟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步伐,如对新型智能巡检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涉及较少,导致培训内容无法满足现场施工的实际安全需求,施工人员在面对复杂场景时仍缺乏有效应对能力。
1.2 培训形式单一导致人员参与度不足
目前多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培训仍以线下集中授课、观看教学视频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这种 “填鸭式” 的培训模式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难以调动施工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施工人员多为一线作业人员,日常工作强度大,传统培训形式容易让其产生疲劳感与抵触情绪,导致培训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此外,培训时间多集中在固定时段,与施工人员的作业安排易产生冲突,进一步降低了参与度。
1.3 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善
传统安全培训对效果的评估多停留在培训后的书面考试层面,考核内容以理论知识记忆为主,无法全面反映施工人员的实际安全操作能力与应急处置水平。评估结果未与后续培训、岗位考核有效挂钩,施工人员即使考核成绩不佳,也缺乏针对性的补训措施。同时,缺乏长期跟踪评估机制,无法了解培训内容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情况,难以判断培训是否真正提升了施工安全水平,导致培训效果无法得到有效验证与改进。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培训模式的创新方向
2.1 基于场景化的培训内容设计
基于场景化的培训内容设计,需结合电力工程不同施工环节的风险特点,构建贴近实际的培训场景。例如,针对高空作业场景,设计包括脚手架搭设安全检查、高空坠落应急救援等内容的培训模块;针对带电作业场景,重点讲解绝缘设备使用规范、触电事故处置流程。同时,结合新技术应用更新培训内容,将智能设备操作安全、数字化施工安全管理等纳入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与现场施工需求高度匹配,让施工人员在模拟场景中掌握实用的安全技能。
2.2 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培训形式创新
融合数字化技术可丰富安全培训形式,提升培训的互动性与沉浸感。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电力工程施工虚拟场景,让施工人员在虚拟环境中模拟高空作业、带电操作等风险环节,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安全操作记忆。借助线上培训平台,开发碎片化学习课程,施工人员可利用空闲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解决培训时间与作业安排冲突的问题。此外,引入直播教学、在线答疑等形式,增强培训过程中的互动性,提升施工人员的学习参与度。
2.3 聚焦能力提升的个性化培训方案构建
聚焦能力提升的个性化培训方案,需根据施工人员的岗位类型、工作经验、技能短板制定差异化培训内容。例如,针对新入职人员,重点开展基础安全知识、岗位操作规范培训;针对资深技术人员,侧重应急处置能力、新技术安全应用培训。通过前期能力测评,明确每位施工人员的薄弱环节,为其定制专属培训计划。同时,采用 “师徒结对”“实操演练” 等方式,结合个人学习进度调整培训节奏,确保培训方案贴合个人需求,切实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能力。
三、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培训创新模式的应用路径
3.1 结合施工阶段的分阶段培训实施
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开展分阶段培训,可确保培训内容与施工进度同步适配。在施工准备阶段,开展安全法规、施工方案安全要点培训,让施工人员明确整体安全要求;在施工实施阶段,针对当前作业环节开展专项培训,如浇筑作业时重点讲解机械操作安全,设备安装时强调吊装安全;在竣工验收阶段,开展收尾工作安全规范、隐患排查培训。分阶段培训可避免一次性培训内容过多导致的记忆模糊,让安全知识与技能随施工进度逐步深化。此外,这种分阶段培训模式还能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风险点,灵活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3.2 联动多方主体的培训协同机制建立
建立联动多方主体的培训协同机制,需整合电力企业、施工单位、培训机构、设备供应商等各方资源。电力企业负责制定整体培训目标与安全标准,施工单位结合现场需求提供培训场景与人员信息,培训机构负责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设备供应商参与新技术、新设备的安全操作培训。各方通过定期沟通会议、信息共享平台,协调培训计划、解决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形成培训合力。同时,引入行业专家参与培训指导,确保培训内容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提升培训质量。通过这种多方协同机制,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还能促进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高培训的整体效果和效率,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3 基于培训效果的动态优化与迭代
基于培训效果的动态优化与迭代,需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反馈与改进机制。在培训结束后,通过实操考核、现场观察、事故发生率统计等方式,多维度评估培训效果,收集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反馈意见。根据评估结果与反馈信息,分析培训内容、形式、实施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场景化课程实用性不足、线上培训平台操作不便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同时,定期跟踪行业安全标准、施工技术的变化,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与模式,确保培训模式始终适应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发展需求,实现持续迭代升级。此外,这种动态优化与迭代机制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升培训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动态变化,为施工安全提供持续的保障。
四、结论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培训是保障工程安全推进、维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内容脱节、形式单一、评估不完善等问题,已难以适配行业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培训现状痛点,明确了基于场景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创新方向,并提出分阶段实施、多方协同、动态优化的应用路径,构建了一套更具实效性的安全培训体系。该体系可有效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能,降低施工事故发生率,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磊.电力工程技术问题和施工安全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3,(09):246-247.
[2]李婷.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与管理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0):178+180.
[3]林运富.基于安全管理的电力工程质量控制对策[J].科技视界,2018,(20):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