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岁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幼儿园托育教育的互动机制研究
杨君 孙雪洁 关亚文
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1.引言
2—3 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幼儿开始从家庭走向集体环境,其社会交往、情感表达、规则意识等方面的能力逐渐萌芽与发展。幼儿园托育教育作为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责任。然而,当前幼儿园托育教育在与社会性发展互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家园合作不足等,影响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 2—3 岁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幼儿园托育教育的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2—3 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与需求
2.1 社会交往能力初步形成
2—3 岁幼儿开始对同伴产生兴趣,愿意与同龄人一起玩耍,但交往方式较为简单,多以平行游戏为主,缺乏合作与分享意识。他们开始尝试用语言和动作与同伴交流,但沟通技巧尚不成熟,容易发生冲突。例如,幼儿可能各自玩积木却不互动,当他人触碰自己玩具时,会通过抢夺或哭闹表达不满。这是因为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需成人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其理解分享与合作的乐趣。
2.2 情感表达与调节能力发展
这一阶段幼儿情感表达逐渐丰富,能够通过表情、动作和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然而,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需要成人的引导与帮助来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比如,得不到心仪的零食就会大哭,看到新奇玩具又会瞬间破涕为笑。家长可通过绘本共读,帮助幼儿认识情绪,建立“冷静角”,引导其用语言代替哭闹宣泄情绪。
2.3 规则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萌芽
2—3 岁幼儿开始对规则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在成人的提醒下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如排队、洗手等。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会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需要成人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和强化。像排队时可能因急于玩耍而插队,洗手时被水流吸引玩闹。此时,用“小贴纸奖励”等正向激励,将规则编成儿歌,能帮助幼儿在趣味中强化规则意识,逐步提升自控力。
3.幼儿园托育教育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及现存问题
3.1 提供社会交往机会
幼儿园托育教育搭建起幼儿与同龄人交往的桥梁,精心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像游戏、手工制作等,为幼儿创造大量互动契机。在互动过程里,幼儿能逐渐学会分享、合作与沟通,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以角色扮演游戏“小小超市”为例,幼儿分别化身收银员和顾客,在模拟对话与交易场景中学会协商交流。不过,部分性格内向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仍面临融入困难,常常独自在一旁观望。此时,就需要教师敏锐观察,采取个性化策略,给予针对性引导,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享受交往乐趣。
3.2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在托育过程中,教师如同敏锐的情绪观察者,时刻留意幼儿情绪的细微变化,及时送上关心与引导。这不仅能助力幼儿清晰识别并准确表达自身情感,还能教会他们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情绪,逐步培养起同理心与情感调节能力。比如幼儿因同伴争执哭泣,教师会耐心引导其用语言描述内心感受,再借助共情故事让幼儿体会他人情绪。然而,受限于精力,教师难以时刻关注到每个幼儿的情绪波动,部分幼儿的情绪变化可能被遗漏,这成为情感培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强化规则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
幼儿园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日常活动中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如延迟满足、注意力转移等。在“玩具归位”环节,完成任务的幼儿可获得贴纸奖励,但部分幼儿仍会因兴趣转移而违反规则,规则内化需长期引导。
3.4 现存问题
当前幼儿园托育教育在助力幼儿社会性发展时问题凸显。教育方法上,形式较为单一,多局限于说教式教学,趣味性严重不足,实践环节也十分匮乏。幼儿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难以真正投入其中,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同时,家园合作存在明显短板,合作不够紧密深入。家长对幼儿园托育教育的参与度普遍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幼儿园所取得的教育效果难以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有效巩固与延伸,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成效。
4.构建 2—3 岁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幼儿园托育教育的互动机制
4.1 优化教育方法,注重实践体验
幼儿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将社会性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模拟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换位思考和合作交流。可定期开展“职业体验周”,设置医生、消防员等场景,结合实物道具和趣味任务,让幼儿在沉浸式游戏中深化社会认知,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评估学习效果并优化活动设计。
4.2 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举办家长讲座、亲子活动等,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同时,建立家园联系机制,及时反馈幼儿在园情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形成教育合力。可运用线上平台每日推送“育儿小贴士”,每月开展家长开放日,组织亲子合作游戏,让家长直观了解教育过程,通过家园共育手册同步幼儿表现,确保教育理念和方法一致。
4.3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
每个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和特点都存在差异,幼儿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对于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和指导;对于情感调节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采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其表达和调节情绪。建立幼儿发展档案,记录行为特点与进步轨迹,为内向幼儿设计“一对一互助小组”,为情绪敏感幼儿定制专属安抚策略,定期与家长沟通调整方案,实现精准教育。
4.4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应创设温馨、和谐、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活动空间,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布置主题互动墙,展示幼儿合作成果,设置“情绪角”配备绘本和玩偶,投放开放式材料支持自主游戏;开展“班级小达人”评选活动,鼓励幼儿互相欣赏,让环境成为无声的教育引导者。
5.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 2—3 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与需求的分析,探讨了幼儿园托育教育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及现存问题,并构建了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研究表明,优化教育方法、加强家园合作、关注个体差异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教育策略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幼儿园托育教育的质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辛倩,曹宇.浅谈幼儿园内早教课程的设计与指导[J].读与写(上旬),2021(5):21-21
[2]韩春花,梁宇慧,龙丽芳.0-3 岁婴幼儿学习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1):11-19
[3]陈学金.儿童如何融入社会?——托班日常生活与群体秩序的民族志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5):70-81
[4]王海澜. 幼儿园托育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