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融入小学科学教育的路径研究
闫振宇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 辽宁沈阳 110026
引言
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让中国空间站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鲜活象征。小学科学教育作为青少年科学启蒙的关键阵地,亟需将这类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然而,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中航天内容分散且浅显,与空间站建设成就的结合缺乏系统性,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在此背景下,探索有效的融入路径,让小学生近距离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对激发科学探索热情、培育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融入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兴趣
课堂上导入环节,播放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视频,搭配航天员太空授课片段,提问“视频里的‘太空房子’叫什么?它能在太空中做什么?用直观画面打破学生对宇宙的陌生感,自然引出“中国空间站”核心主题。空间站中的微重力环境实验,可直观展示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比课本中的文字描述更易让学生理解。这种将高深科技转化为可视可感内容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追问 “为什么”,逐步建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
2 .培育学生科学精神与素养
结合苏教版教材中“航天器结构”“太空环境”等知识点,用模型和图解拆解空间站组成——展示“天和”核心舱、“问天”“梦天”实验舱的功能分工,通过“太空舱为什么要密封?”“航天员如何在太空生活?”等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大气压强、物质状态等已有知识思考,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认知。通过了解科研人员面对技术难题时的协作攻关、面对失败时的坚持探索,学生能直观感受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理解科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与毅力。这种认知有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观察、提问、验证的科学思维习惯,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 增强学生国家认同与使命感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体现。回归教材“科技改变生活”理念,列举空间站技术在民生中的应用,如太空育种培育的高产作物、航天材料制成的保暖衣物等,让学生明白“天宫”不仅是探索平台,更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能具体感知 “中国创造” 的力量,这种感知比抽象的爱国说教更具感染力。当学生意识到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与无数科研人员的付出息息相关时,会自然产生民族自豪感,进而萌发 “长大后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的远大志向,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建立情感联结。
二、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融入小学科学教育的现存问题
1. 教学内容转化不足
中国空间站涉及航天工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其技术原理和专业术语对小学生而言门槛较高。苏教版科学强调“做中学”, “搭建我的空间站”模型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让模型更稳固?”“怎样体现实验舱的功能?”,培养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将难理解的知识用实际动手制作进行解决,这就要求将科学课进行内容转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2.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
在现有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对空间站相关内容的教学仍采用传统模式,以图片展示、PPT 讲解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课堂上鲜有让学生动手操作、模拟体验的环节,导致学生对空间站相关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记忆层面,无法将知识与实际体验建立联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跨学科融合程度较低
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蕴含着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但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对空间站内容的运用多局限于科学学科内部,未能与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其他学科形成协同。语文课程可通过航天故事培养表达能力,美术课程可通过设计空间站模型培养创造力,道德与法治课程可通过科研人员事迹培育品德,但这些潜在的协同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导致空间站教育资源的综合育人功能难以全面发挥。
三、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融入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路径
1 .开发适配性教学资源体系
开发适配性教学资源是实现有效融入的基础。需组织科学教师、航天科普工作者共同编写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科普读本与绘本,用生动的故事将空间站技术原理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内容,比如将太阳能帆板比作“太空充电板”,将舱段对接比作 “太空积木拼接”。同时,制作动画短片、实验演示视频等可视化资源,通过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的物体运动、空间站内部工作场景等内容,让抽象知识具象化。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汇集各类优质资源,方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灵活选用,解决教学内容转化难题。
2. 创新课堂教学实施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提升融入效果的关键。苏教版多节课例都提出要让学生动手制作中总结知识原理,教学实施中,注重“情境化 + 互动化”。以空间站发射、在轨运行的高清视频创设情境,用“为什么空间站能长期驻留?”“太空蔬菜和地球蔬菜有啥不同?”等问题引发思考;借助3D 模型、简易教具(如用纸盒模拟舱体)拆解建设成就,甚至设计“搭建迷你空间站”小组活动,让学生在 “做中学”“玩中学”,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模拟太空生活”小实验:结合教材“力与运动”知识点,设计“失重环境模拟”实验将乒乓球放入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置瓶子(瓶口朝下,用塑料板盖住),观察乒乓球“悬浮”状态,类比航天员在太空的失重体验,让抽象的“失重”概念变得可感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三舱协同”的成就内涵,变“被动听成就”为“主动探成就”。
3.增强科学课人文性,融入德育元素
中国空间站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课例设计中可自然融入德育元素,通过讲述空间站建设历程中科研人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天宫”从设计到发射的艰辛,体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最后组织“我的太空梦”分享环节,鼓励学生说说“如果我是航天员,想在空间站做什么实验”,将科学兴趣与家国情怀结合,为未来探索埋下种子。
总之,将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融入小学科学教育,对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科学素养、增强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空间站的在轨运行、航天员太空授课等鲜活素材,打破了传统科学课的抽象感,让学生直观感受宇宙奥秘与航天科技的魅力,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借助太空育种案例感知科技价值,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科学认知。了解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历程与科研成就,学生能切实体会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在学习航天人攻坚克难精神的过程中,树立科技报国的信念,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令杰.智慧教育环境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25,(14):29-31.
[2]陈柳雅.利用 AI 实现小学科学教育差异化教学的策略[J].读写算,2025,(18):43-45.
[3]张丽.人工智能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以 DeepSeek 为例[J].宁夏教育,2025,(0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