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因工程”视角下的安全生产行为优化与风险管理策略

作者

陆新会

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 314513

摘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安全生产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基石。人因工程聚焦于人与系统的交互,从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等多维度出发,剖析在生产环境中的行为模式。本文深入探讨基于人因工程的安全生产行为优化路径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风险管理策略,旨在提升生产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率,为企业可持续运营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人因工程;安全生产行为;风险管理;人机交互;心理负荷

引言

在复杂的生产系统中,事故风险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着人员生命、企业财产与社会稳定。诸多研究表明,人因在事故致因中占据主导地位,超八成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误操作、疲劳等因素相关。人因工程学以 “人 - 机 - 环境” 系统为研究对象,致力于使人的特性与机器、环境相适配,进而优化人的作业表现,减少失误。将其理念融入安全生产领域,对防控事故、保障生产流程顺畅意义非凡。

一、人因工程核心要素与安全生产关联剖析

1.生理特性层面

人的身体机能在生产作业中有其极限与规律。长时间重复性劳作,如车间流水线工人持续抬手、弯腰动作,易引发肌肉疲劳,降低动作准确性与反应速度。视觉疲劳在监控岗位常见,屏幕强光、长时间注视微小指标变化,会使视觉敏感度下降,可能遗漏关键安全隐患信号。听觉方面,嘈杂车间环境下,工人难以精准辨别设备异常声响预警,错过抢修时机。依据人因工程的人体测量学,合理设计作业空间高度、设备操控距离,可避免工人过度伸展、扭曲身体,预防肌肉骨骼损伤,保障操作连贯性与高效性。

2.心理特性范畴

工作压力是影响安全生产心理的关键因素。高强度生产任务、紧迫工期,促使工人心理焦虑,决策易仓促,忽视标准流程。例如,在化工产品赶制中,压力下工人可能违规简化投料、搅拌步骤,埋下爆炸隐患。认知局限同样不容忽视,新入职员工对复杂设备操作原理理解不深,凭直觉判断,面对突发故障无法迅速做出正确应对。人因工程借助心理学原理,营造积极心理氛围,如设置合理休息间隔缓解压力、开展可视化培训克服认知短板,强化心理韧性以抵御风险[1]。

二、基于人因工程的安全生产行为优化策略

1.作业流程人性化再造

传统作业流程多侧重效率最大化,常忽视人的承受力。以物流装卸为例,重新规划搬运路线,减少折返、爬坡,依人体发力特点分配货物重量层级,避免过重负荷集中于少数肌肉群。引入弹性作业制度,允许工人在疲劳周期内自主调节工作节奏,短暂休息恢复精力,确保后续操作精准度。利用动作经济原则,合并简化多余动作,如工具就近摆放、操作动作连贯流畅,降低体力消耗,提升整体作业效能。

2.培训体系精准化构建

摒弃单纯理论灌输式培训,融入人因工程理念打造沉浸式培训环境。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真实生产场景,让工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设备故障、危险工况,强化风险感知与应急处理能力。依据员工认知差异定制培训内容,新手着重基础操作规范与风险识别启蒙,老手聚焦复杂故障诊断、新技术应用,分层进阶提升全员技能素养,从源头规范作业行为,减少人为失误。

三、人因工程视域下的风险管理策略革新

1.风险识别的人因聚焦拓展

在风险识别的人因聚焦拓展环节,传统模式的局限性亟待突破。以往常规风险识别主要着眼于设备老化、工艺缺陷这类显而易见的物的因素,而人因工程为我们打开了新视野,促使企业深入挖掘人为风险源。一方面,构建员工行为观察系统至关重要,通过持续观察,精准剖析员工日常操作里诸如习惯性违章、精神不集中等不良行为走向,据此前瞻性地预判潜在风险,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工作交接环节不容小觑,由于信息流通受阻、职责界定不明,往往容易催生风险隐患。此时,推行标准化交接流程,并借助电子记录实现信息留痕,保障关键安全信息完整传递,有效截断因人为疏忽诱发的事故传导链条[2]。

2.风险控制的人机协同强化

风险控制的人机协同强化是安全生产的关键举措。在安全防护设施的打造上,遵循人因工程理念,全方位顾及使用者的便利性与舒适度。以新型安全帽为例,依据精准的头部人体工程学进行设计,确保重量均匀分布,内衬选用透气材质,极大提升工人佩戴的意愿,使其主动防护。智能防护手套更是别出心裁,内置传感器实时感知手部受力与振动情况,一旦超出安全阈值立即预警,达成人机之间的即时互动防护。

与此同时,在推进自动化生产升级进程中,并非一味追求全自动化,而是明智地保留适量人工干预环节。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状况时,具备敏锐的情境判断与创新决策能力,机器则负责执行高精准、高风险的重复任务,两者相辅相成,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风险防控策略,全方位提升生产系统抵御风险的韧性。

四、实施保障机制探讨

1.组织管理适配调整

在组织管理适配调整方面,企业要迈出关键步伐。首先应成立跨部门的人因工程专项小组,成员来自安全、生产、人力资源等关键部门,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合力推动安全优化项目前行。赋予该小组充分的决策权,使其能够深度参与作业设计环节,将人因要素融入其中,严格监督安全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搭建全员参与的反馈通道,激发工人主动反馈现场的人因问题,构建起从基层到管理层的改进闭环,保障优化策略切实落地于生产一线,夯实安全生产根基。

2.文化氛围滋养培育

文化氛围的滋养培育对推动 “人因工程” 落地起着潜移默化却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坚定地塑造 “以人为本、安全至上” 这一核心文化理念,将其贯穿于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利用宣传栏这一可视化窗口,定期更新人因安全知识海报、小贴士,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随时汲取知识养分。在一年一度的安全月活动里,设置专门环节分享基于人因工程的优化成果案例,通过真实场景还原、数据对比等形式,让员工真切领略到其在安全生产中的巨大效能,激发他们的认同感。

尤为关键的是,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对于那些严格遵循安全规范操作以及积极提出具有实操性人因改进建议的员工,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如此一来,能让员工深切感受到自身参与的价值,使得人因理念如同种子般融入企业的文化基因,逐渐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为企业安全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长效发展。

五、结论

人因工程为安全生产管理开启全新视角,通过深度剖析人的生理、心理与作业适配逻辑,系统性优化生产行为、革新风险管理策略,配合组织、文化保障,有望打破传统安全瓶颈。企业持续践行人因工程理念,精准调适 “人 - 机 - 环境” 关系,将推动安全生产迈上新台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浪潮中稳健前行。

参考文献

[1]周子惠. 基于HFACS-AHP的钢结构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人因分析 [J]. 工程建设, 2024, 56 (12): 95-100.

[2]孙庆玲,堵力. 智能向善:人因工程让高科技服从人类指挥棒[N]. 中国青年报, 2024-12-16 (004).

作者简介

姓名: 陆新会,性别: 男,民族:汉,出生日期:1973年8月15日,籍贯: 浙江桐乡,职务/职称:人资行政部副经理(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