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韩文搏

敦化市第五中学校 吉林敦化 133700

1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痛点

1.1 教学内容固化,与学生需求脱节

部分高中体育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内容,以“体能训练+基础技能”为主(如跑步、广播体操、简单球类运动),缺乏对新兴运动项目(如击剑、攀岩、街舞)或实用技能(如急救知识、运动康复)的引入。例如,某县城高中的体育课长期以“800 米跑+立定跳远训练”为主,理由是“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但忽视了学生对羽毛球、乒乓球等兴趣项目的需求,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低下,甚至出现“逃课”现象。这种“重应试、轻兴趣”的教学内容设计,既不符合新高考“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终身运动习惯。

1.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与体验

传统体育教学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灌输模式,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训练,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感。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讲解投篮动作要领,再让学生反复练习,却未设计“小组对抗赛”“投篮比赛”等互动环节,导致学生难以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也无法体会运动的乐趣。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更期待“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但部分教师因观念滞后、缺乏培训,仍未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1.3 师资与设施不足,制约教学改革

新高考对体育教学的个性化、专业化要求,需要充足的师资与设施支撑,但部分高中(尤其是县域与农村高中)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许多学校存在“一名教师带多个班级”“非体育专业教师兼任体育教学”的情况,教师难以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运动设施匮乏,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篮球场、游泳馆、健身房等,甚至连基本的运动器材(如羽毛球拍、跳绳)都存在短缺,导致新兴运动项目无法开展,分层教学难以实施。例如,某农村高中仅有 1 个简陋的操场,无室内运动场馆,遇雨天只能改为“室内自习”,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连续性。

2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优化策略

2.2 重构教学内容:构建“基础+专项+特色”的分层体系

教学内容的重构需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打破固化模式,构建分层化、多元化的内容体系:

(1)基础层:保障体能与健康知识:围绕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要求,设置“体能基础模块”(如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训练)与“健康知识模块”(如营养搭配、运动损伤预防、心理健康调节),确保所有学生达到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标准;

(2)专项层:满足兴趣与技能提升:根据学生兴趣与运动基础,开设“专项运动模块”,如球类(篮球、足球、羽毛球)、田径(短跑、跳远)、格斗类(跆拳道、击剑)、休闲类(游泳、瑜伽、轮滑)等,学生可自主选择 1-2 个专项深入学习,教师根据专项分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3)特色层:融入校本与地域文化:结合学校特色与地域资源,开发“特色体育模块”,如农村学校可开设“传统武术”“农耕体育(如挑水、插秧模拟训练)”,城市学校可引入“街舞”“攀岩”“定向越野”,既丰富教学内容,也传承文化特色。例如,浙江省某高中结合当地“龙舟文化”,开设“龙舟训练”特色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多次在省级龙舟比赛中获奖,成为学校的品牌项目。

2.2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数字化”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需打破“单向灌输”,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结合数字化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1)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方法,例如在足球教学中,设置“小组对抗赛”情境,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传球、射门等技能,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如“如何突破对方防守?”)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战术意识与合作能力;

(2)体验式教学:增强运动乐趣:组织“体育实践活动”,如校级运动会、班级体育节、校外体育研学(如去滑雪场体验滑雪、去户外开展定向越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提升综合素质;

(3)数字化教学:提升教学精准度:利用智能设备与平台辅助教学,如通过“运动手环”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率、运动强度,帮助教师调整训练计划;通过“视频分析软件”回放学生的投篮、跑步动作,精准纠正错误;利用“线上体育平台”布置课外作业(如录制跳绳视频上传),实现“课内外联动”。例如,某重点高中引入“智慧体育系统”,学生通过系统自主预约运动场地、查看个人训练数据,教师通过系统分析学生的运动薄弱项,开展针对性教学,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2.3 整合教学资源:破解师资与设施瓶颈资源不足是制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需通过“内外联动”整合资源,弥补短板:

(1)内部挖潜:优化师资配置:一方面,加强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名校跟岗”“线上课程”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项技能与数字化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推行“教师走教制”,若学校某专项教师不足,可安排教师跨年级、跨班级授课,或与其他学科教师协作(如数学教师协助分析体育数据);

(2)外部合作:拓展资源渠道:与校外体育机构、社区、企业合作,引入外部资源,如邀请专业的击剑教练、游泳教练进校园授课;利用社区的运动场馆(如体育馆、健身房)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用品企业合作,争取器材捐赠或优惠采购;

(3)因地制宜:利用地域资源:农村学校可利用操场、田间地头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如组织“越野跑”“农田劳动体验”;城市学校可利用公园、广场开展“定向越野”“公益体育宣传”,通过“就地取材”降低对设施的依赖。

3 结束语

新高考改革为高中体育教学带来了“从边缘到核心”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若要适应这一变革,需突破“固化内容、单一方法、资源瓶颈、形式化评价”的痛点,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应试导向”转向“素养导向”。通过构建分层化的教学内容、创新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整合内外资源、完善过程性评价,真正实现“以体育人”的目标——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体能与技能,更培养其健康素养、合作能力与坚韧品格,为其应对高考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体育教学还需持续探索,如结合“人工智能”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教学、推动“体育与其他学科融合”,不断丰富教学内涵,让体育学科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肖惠. 新高考背景下开展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策略探索 [J]. 高考, 2025, (12): 167-169.

[2]马国杰.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3, (06): 102-105.

[3]王彦杰.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探索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2, 12 (21):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