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职数控编程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李忠兴

吉林省双辽市职业中专 136400

引言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中职数控编程人才的实操能力与岗位适配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当前该课程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短板:教学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难以匹配企业岗位技能标准;教学过程设计缺乏效率,学生实操训练效果不佳;教学价值未充分挖掘,无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方向、过程的优化路径与价值的延伸策略,可推动实践教学从“单一训练”转向“系统培养”,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强化课程与产业衔接意义重大。

一、中职数控编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方向

中职数控编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重构,需围绕岗位需求、学生成长规律与行业标准三大核心方向展开。首先,以产业岗位核心技能需求为导向重构模块,聚焦数控程序员、机床操作员所需的零件建模、程序编写、机床调试等技能,划分“零件数字化建模”“数控程序编制”“机床实操调试”三大模块,剔除与岗位无关内容,实现教学与岗位技能直接对接。其次,结合学生技能成长规律搭建阶梯式体系,设“基础实践层”(软件操作与简单编程)、“提升实践层”(复杂零件编程)、“综合实践层”(完整零件全流程操作),让学生循序渐进提升,避免学习挫败感。最后,融入行业最新技术标准与规范,如按现行国标规范编程格式、依据行业安全标准明确操作流程,确保实践内容专业且时效,使学生掌握的技能符合当前行业要求,缩短就业适应期。

二、中职数控编程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路径

2.1 采用“项目引领+任务拆解”模式,优化实践教学流程设计

采用“项目引领+任务拆解”模式优化实践教学流程,能让实践教学更具系统性与目标性。以“典型零件加工”为项目引领,将整个实践流程拆解为多个具体任务:首先是“零件图纸分析”任务,让学生掌握图纸解读方法;其次是“编程方案设计”任务,确定编程思路与工艺参数;接着是“程序编写与仿真”任务,完成代码编写与虚拟验证;最后是“机床实操加工”任务,实现零件实体加工。每个任务环环相扣,推动学生逐步完成项目,提升综合能力。

2.2 运用“虚拟仿真 实体实操”协同手段,优化实践训练形式

运用“虚拟仿真 .+ 实体实操”协同手段优化实践训练形式,能突破传统实操训练的局限。虚拟仿真软件可模拟不同型号的数控机床操作环境,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编程与操作训练,既能熟悉操作流程、验证程序正确性,又能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设备损坏与安全风险;在虚拟训练达标后,再进行实体机床实操,将虚拟场景中的技能迁移到真实操作中。这种协同形式能降低实操风险、提高训练效率,尤其适合新手学生入门训练。

2.3 通过“即时反馈 + 阶段迭代”机制,优化实践教学指导方式

通过“即时反馈 + 阶段迭代”机制优化实践教学指导方式,能及时解决学生实践中的问题,推动技能持续提升。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观察、软件监控等方式,实时发现学生在编程逻辑、操作规范上的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反馈,如指出程序中的语法错误、纠正机床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每个实践阶段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针对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调整后续训练方案,实现“发现问题-反馈指导-迭代优化”的闭环,助力学生逐步完善技能。

三、中职数控编程课程实践教学价值的延伸策略

3.1 联动企业生产场景,延伸实践教学空间与真实度

联动企业生产场景延伸实践教学空间与真实度,能让学生感受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与工作要求。可通过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实习,观察企业数控编程与加工的实际流程;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开展实践教学,带来企业真实的零件加工项目;甚至将企业部分简单加工任务引入学校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参与真实生产。这种联动能打破学校实践教学的空间局限,提升实践内容的真实度,帮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工作节奏。

3.2 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延伸实践教学目标维度

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延伸实践教学目标维度,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证书获取率。将数控程序员、机床操作工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实践教学目标,如证书要求掌握的特定编程方法、操作技能,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强化;按照证书考核流程与评价标准设计实践训练与考核,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实践的同时,也为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做好准备。通过目标延伸,学生既能掌握课程技能,又能获取职业证书,为就业增添优势。

3.3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延伸实践教学探究与创新价值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延伸实践教学探究与创新价值,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收集合作企业在数控编程与加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零件加工精度不足、编程效率低等,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实践教学中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分析问题原因、探索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尝试创新编程方法或优化工艺参数,提出改进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这种延伸能让实践教学超越简单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中职数控编程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需通过以产业需求重构体系、依技能规律搭阶梯、融行业标准定内容明确体系重构方向,以“项目引领 + 任务拆解”“虚实协同”“反馈迭代”优化教学过程,靠联动企业场景、对接职业证书、结合生产问题延伸教学价值。该路径贴合中职教学与产业需求,能解决实践教学现存问题,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与岗位适配力,对培养产业适配的数控编程人才意义重大,也为中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辉.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南方农机,2025,56(14):195-198.

[2]谢琨.“双精准”背景下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探究[J].现代农机,2025,(02):101-103.

[3]伍国炜.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中职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实践[J].工程机械文摘,2025,(0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