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轨道交通监控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邓庚泽
天津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轨道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监控手段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运营管理和安全保障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与自主决策方面的优势,正逐步渗透到轨道交通监控软件的开发与优化中,为系统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视频图像、设备状态、客流信息等多源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智能响应,显著提升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与自主性。本文围绕人工智能在轨道交通监控软件中的关键应用展开探讨,涵盖架构升级、视频智能分析、设备监测、智能调度及数据安全等方面,旨在推动轨道交通监控系统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1 人工智能赋能轨道交通监控软件架构升级
1.1 分布式计算框架与边缘智能融合
传统轨道交通监控系统采用集中式数据处理模式,存在数据传输延迟高、中心节点负载过重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推动了监控软件向分布式架构演进,通过在车站级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视频流、传感器数据的本地化预处理。边缘设备搭载轻量化 AI 模型,可完成基础目标检测、简单事件识别等任务,仅将关键信息上传至中心云平台。这种架构显著降低了网络带宽需求,使系统响应时间缩短至毫秒级,同时支持离线场景下的基础监控功能。
1.2 多模态数据融合处理机制
轨道交通监控涉及视频、音频、设备状态、客流统计等多源异构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多模态融合模型,打破数据孤岛效应。例如,将视频中的乘客密度分析与闸机客流数据进行时空对齐,可更精准地评估站台承载能力;结合设备振动信号与温度监测数据,能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深度学习框架中的注意力机制被广泛应用于特征权重分配,使系统能够自动聚焦关键信息,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决策可靠性。
2 视频监控中的智能目标处理技术
2.1 高精度目标检测算法优化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算法在轨道交通场景中面临小目标识别、密集场景分割等挑战。研究人员通过改进特征提取网络结构,采用空洞卷积扩大感受野,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策略,使算法对站台、车厢内乘客的检测精度提升至 95% 以上。针对夜间低光照环境,引入生成对抗网络进行图像增强,有效弥补了传统方法在细节恢复上的不足。
2.2 动态目标跟踪与行为建模
轨道交通场景中,乘客运动轨迹具有明显的时空规律性。通过构建基于图神经网络的跟踪模型,系统能够处理目标遮挡、交叉运动等复杂情况,实现跨摄像头区域的全局跟踪。行为识别模块采用三维卷积网络提取时空特征,结合长短时记忆网络建模行为序列,可准确识别奔跑、摔倒、遗留物品等异常行为。实验表明,该技术对典型异常事件的识别召回率达到 920% ,较传统方法提升 27 个百分点。
3 设备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
3.1 振动信号深度特征提取
轨道交通关键设备如转向架、受电弓的振动信号包含丰富的状态信息。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时频分析、小波变换等方法提取信号特征,构建深度置信网络进行状态分类。相较于传统阈值判断方法,该技术可提前 3-5 天预测轴承磨损、齿轮故障等典型问题,维护计划制定准确率提高 40% 。特征迁移学习技术的应用使得模型能够快速适配不同型号设备,缩短了新设备监测系统的开发周期。
3.2 多参数融合故障预测模型
设备退化过程受温度、电流、压力等多因素影响。基于集成学习的故障预测模型通过融合多维度监测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评估各参数重要性,构建健康指数(HI)量化设备状态。该模型在接触网监测中的应用显示,对绝缘子污闪、导线断股等故障的预测准确率达 89% ,误报率控制在3% 以下。模型更新机制可根据实际故障数据持续优化,保持预测性能的长期稳定性。
4 智能调度与应急管理系统构建
4.1 客流预测与运力动态调整
基于时空图卷积网络的客流预测模型,整合历史客流、天气、节假日等多因素数据,可实现未来 1 小时站台级客流精准预测。预测结果与列车运行图动态耦合,通过强化学习算法优化发车间隔和停站时间。仿真实验表明,该系统在高峰时段可使乘客平均等待时间缩短 18% ,车厢拥挤度均匀性提升 25% 。异常客流场景下,系统可自动生成加开列车、限流等应急调度方案。
4.2 应急事件智能处置流程
针对火灾、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系统构建知识图谱整合应急预案、设备操作规范等结构化知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事件报告的自动解析,快速匹配处置流程。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协同决策模块,可统筹调度列车、站台门、通风等子系统,生成最优应急操作序列。测试数据显示,系统响应时间较人工处置缩短 60% ,关键设备联动准确率提升至 98% 。
5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深化
5.1 联邦学习在监控数据应用
联邦学习作为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范式,为轨道交通监控系统中数据隐私保护与协同建模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该方法允许各车站节点在本地进行模型训练,无需上传原始监控数据,仅传输模型参数更新,从而在源头上降低敏感信息泄露风险。中心服务器采用安全聚合算法对分布式参数进行融合,确保全局模型在不接触原始数据的前提下持续优化。为增强隐私保护效果,差分隐私机制被引入参数更新过程,通过对梯度信息添加可控噪声,使个体数据对模型输出的影响趋于不可分辨,从而满足严格的隐私预算约束。该方法在保障数据合规性的同时,提升了跨站点模型训练的协同能力,为轨道交通监控软件的数据治理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理论支撑。
5.2 区块链赋能监控数据存证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与可追溯等特性,为轨道交通监控数据的完整性与可信存证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通过构建联盟链架构,各参与节点在共识机制下协同维护数据账本,确保关键监控信息如视频摘要、设备运行状态等以加密形式分布式存储。时间戳机制为每条记录赋予唯一且不可更改的时间标识,数字签名技术则用于验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防止未经授权的修改或伪造。智能合约作为自动执行的协议,被用于实现细粒度的数据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实体才能执行特定操作,提升数据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与安全性。该技术体系在事故调查、责任追溯等场景下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提升数据存证的效率与可信度,为轨道交通监控系统构建可信的数据治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轨道交通监控软件的开发范式。从底层架构的分布式重构到上层应用的智能化升级,AI 算法与轨道交通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和自主性。数据融合处理机制的完善使多源异构信息得到有效利用,预测性维护技术的成熟降低了设备故障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了运营资源配置。在数据安全领域,联邦学习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为隐私保护提供了可靠方案。
参考文献:
[1]智能化调度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巩圣亮,徐靖昊,张清波,孟亚楠,褚衍超.时代汽车,2025(14).
[2]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应急处置能力综合评价研究.李颖峰.交通科技与管理,2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