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蒋玮琦

甘肃省天水市第七中学 741020

引言

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要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初中阶段学生认知发展呈现显著个体差异,分层教学作为因材施教理念的具体实践,为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数学教育”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契合政策导向,深化教育改革

新课改倡导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求数学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发展。分层教学通过为不同基础学生设计差异化学习路径,让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素养培养真正落地。在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的现实中,这一模式帮助农村学生夯实基础,让城市优质生源深度拓展,共同迈向高质量数学教育目标。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能

教师时间精力有限,分层教学让其能够“好钢用在刀刃上”。基础层学生在概念理解环节获得更细致讲解和反复练习,提升层在解题策略上得到重点指导,拓展层则有充足时间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精准投放避免了“满堂灌”的低效,让每分钟课堂时间都产生最大教学价值,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1]。

(三)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内在潜能

初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学习能力差异明显。分层教学让害怕数学的学生从简单任务起步,逐步建立“我能学好数学”的信念;让中等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中体验突破的快乐;让数学尖子生在挑战性任务中保持探索激情。每个层次的成功体验都在强化学习动机,形成良性循环。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精准诊断分层,建立动态机制

教师在学期初通过多元化评估工具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诊断性测试涵盖计算能力、概念理解、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形成对学生数学素养的立体化认知。日常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思维习惯、参与积极性和合作表现,学习平台大数据则呈现作业完成质量、错题分布规律、学习时长等隐性信息。基于这些综合数据,教师将学生初步划分为基础、提升、拓展三个层次。借助信息技术生成的个人学习雷达图,直观展示每个学生在不同数学领域的能力分布和发展趋势。这种分层并非静态标签,而是动态调整的成长记录。每月进行微调以反映学生的即时进步,每学期进行整体评估以确保分层的科学性。动态机制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避免能力标签的固化,又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让进步成为常态。实践表明,流动性分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始终保持适度的学习压力和成就感,为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二)目标内容分层,设计梯度体系

分层教学的核心在于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形成既有区分度又相互衔接的梯度体系。基础层学生的目标聚焦于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运算的熟练度,让学生在扎实的基础上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提升层学生则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综合性问题,培养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拓展层学生的目标更加深入和开放,需要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现数学规律,进行数学创造,甚至可以接触高阶概念进行预先学习[2]。这种梯度设计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相应调整,基础层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升层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拓展层突出知识的探究性和创新性,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精准匹配。

(三)方法工具分层,创新教学模式

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决定了教学方法必须因层而异,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生态。基础层学生需要更多的直观支撑和反复强化,教师采用“小步子、多反馈”的教学策略,通过实物演示、动画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的直观表象,设计螺旋式上升的练习序列巩固基础技能,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理解和内化。提升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更多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通过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规律,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拓展层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教师为其提供开放性探究任务和研究性学习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方案、验证猜想,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数学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撑,智能题库根据学生水平推送个性化练习,动态几何软件让抽象概念变得可视可操作,在线学习平台实现了课内外学习的无缝衔接,真正做到了技术赋能下的精准教学。

(四)评价反馈分层,构建激励系统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分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必须摒弃单一的分数评价,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机制。基础层学生的评价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记录每一次的微小进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提升层学生的评价标准提高到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方法运用的灵活性,不仅关注结果的正确性,更要评价解题思路的清晰度、推理过程的逻辑性、知识迁移的能力,鼓励学生展示思考过程,发展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3]。拓展层学生的评价聚焦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重视独特见解、创新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以引入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主体,在更高层次上检验和展示其数学素养。反馈方式也要因人而异,通过个性化的评语、针对性的建议、差异化的激励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形成良性的学习生态系统。

结语

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分组教学,而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系统工程。只有将精准分层、梯度设计、多元施教、激励评价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个性化与高质量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梁俊荣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J]. 读写算 ,2025,(22):94-96.

[2] 刘娟丽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分层教学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J].启迪与智慧 ( 上 ),2025,(07):76-78.

[3] 高文娟 .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