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四年级语文校本教研资源开发与课堂实践研究
徐丽娜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要求:“五育融合” 对语文教学的新挑战
2023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文化自信”,要求将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等核心素养与五育目标深度衔接。四年级是学生从 “片段写作” 向 “篇章写作” 过渡的关键期,传统写作教学多聚焦 “语句通顺”“结构完整” 等智育目标,忽视德育(如文化价值观引导)、劳育(如实践体验)等维度,难以满足 “五育融合” 的育人需求。
(二)教学痛点:传统文化写作资源的局限
当前四年级传统文化写作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资源碎片化,多依赖教材中零散的古诗文篇目,缺乏系统的主题整合(如 “节气文化”“民间技艺”);二是实践形式单一,多以 “仿写”“读后感” 为主,未结合动手操作、情境体验等活动,导致学生 “怕写”“写不出真情实感”,难以通过写作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三)研究价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语文教师提供 “五育融合” 校本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将抽象的五育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通过 “传统文化主题写作”,让学生在 “写文化” 中 “懂文化”,实现写作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五育融合” 导向下校本教研资源开发路径
结合四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与语文教学目标,从 “主题筛选 — 目标拆解 — 资源设计 — 评价配套” 四环节开发校本资源,确保每类资源承载五育功能。
(一)主题筛选:聚焦 “生活化、可实践” 的传统文化
围绕学生生活经验,筛选三大类主题:
1. 传统节日类:春节(贴春联)、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贴近生活且易开展实践;
2. 民间工艺类:剪纸、泥塑、中国结,兼具审美性与实践性,能激发写作灵感;
3. 节气文化类:春分(立蛋)、清明(踏青)、冬至(包饺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与文化的关联。
(二)目标拆解:五育目标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以 “端午节包粽子” 为例,拆解五育目标:
·德育:通过屈原故事,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 “爱国精神”“文化传承” 的理解;
·智育:指导用 “先… 再… 然后…” 描写包粽子步骤,提升逻辑表达能力;
·体育:记录动手时的身体感受,体现手部协调性锻炼;
·美育:描写粽叶颜色、粽子形状,用比喻句体现审美感知
·劳育:记录劳动过程与体验,树立劳动意识。
(三)资源设计:开发 “实践 + 写作” 一体化资源包
每类主题配套资源包,包含三部分:
1. 活动手册:明确流程,如 “端午节” 手册含 “听故事 — 学包粽子 — 动手做 — 写感受”;
2. 素材卡片:提供文化知识(如粽子由来)、好词好句(如 “翠绿的粽叶”),降低写作难度;
3. 写作支架:设计分层任务,基础层 “三句话写步骤”,提高层“写日记记录趣事”,适配不同学生。
三、“传统文化主题写作” 课堂实践案例
以 “剪纸里的传统文化” 为例,分 2 课时实施(实践课 + 写作课),渗透五育目标。
(一)第一课时:实践体验(渗透美育、劳育、德育)
1. 情境导入:展示剪纸作品(“福” 字、生肖),讲解剪纸历史(汉代起源),提问 “剪纸藏着什么祝福?为何要传承?”,激发文化认同;
2. 动手实践:发放工具,示范折纸、画轮廓、裁剪步骤,学生分组剪 “小灯笼”,鼓励创意设计;
3. 分享交流:各组展示作品,描述制作困难(如 “剪坏三次才成功”),用 “首先… 接着… 最后…” 梳理过程,积累素材。
(二)第二课时:写作表达(渗透智育、德育、美育)
1. 素材回顾:播放活动照片,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开头:主题;中间:过程 + 感受;结尾:文化思考);
2. 写作指导:重点教 “细节描写”,如 “剪纸时手指动作”“作品像什么”,鼓励用比喻句(如 “灯笼像绽放的花”);
3. 自主写作:学生结合支架写作,教师提供素材卡片帮扶困难学生,要求体现对剪纸文化的理解;
4. 评价反馈:采用 “互评 + 师评”,对照量表打分,如 “步骤写得清(智育好),提到‘民间艺人智慧’(德育好),可增加颜色描写(美育提升)”。
(三)课后延伸(渗透体育、劳育)
布置任务 “和家人剪剪纸,记录教学过程”,既巩固写作,又通过亲子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劳育)与身体协调性(体育)。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在四年级 2 个班(86 人)开展一学期实践,通过问卷、作文分析、访谈发现:
1. 写作兴趣提升:课前 65% 学生 “怕写传统文化作文”,课后82% “喜欢写”,认为 “先做再写有话可说”;
2. 综合素养发展: 78% 作文体现文化理解(如 “端午记屈原”),63% 描写审美特征(如 “剪纸红似鞭炮”),细节描写、逻辑表达能力显著提升;
3. 教师能力成长:参与教师能自主设计 “实践 + 写作” 方案,对“五育融合” 的理解更深刻。
(二)研究反思
1. 不足:资源深度不足(如民间工艺仅涉剪纸、泥塑),评价量表中 “德育”“美育” 标准较模糊;
2. 改进方向:联合美术、劳动教师开发跨学科资源(如 “陶艺写作”),细化评价标准(如德育分 “认知 — 认同 — 践行” 层级)。
总之,“五育融合” 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找到学科育人 “融合点”。本研究通过 “传统文化主题写作”,证明语文写作可同时实现语言能力提升与五育目标落地。未来需进一步挖掘教材与生活中的文化素材,让语文课堂成为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的综合育人场域。
参考文献
[1]尹后庆.关于“五育融合”的冷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20 (7): 1.
[2] 郭元祥. 论“五育融合”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1(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