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非遗文化镇隆飘色的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索

作者

李素云

广东省信宜市教育城小学 525300

非遗文化镇隆飘色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美学与文化意义。教师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这周艺术形式,不仅能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使学生从多学科角度思考艺术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分别从美术与语文、数学和科学融合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与语文融合:描绘飘色故事,丰富艺术表达

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隔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的相互交叉 , 有的相互渗透 , 就拿美术和语文学科来说 , 美术和语文教学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着相互联系、相互迁移的作用 , 这是毋庸置疑的。在非遗文化镇隆飘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语文知识,将小学美术与语文融合,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来描绘飘色故事,丰富飘色文化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加深对镇隆飘色非遗文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展示飘色内容、造型,组织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文字对飘色进行图文转化,使起在用语言文字描述飘色过程中逐渐提示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美术与语文核心素养提示。

具体而言,以“神话传统”中的镇隆飘色作品《嫦娥奔月》为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结合以下步骤实现美术与语文融合。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嫦娥奔月飘色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嫦娥的外观,如服饰和发饰等,分析飘色的图片的整体色彩和造型。经过一番观察学生可发片《嫦娥奔月》飘色中,嫦娥穿着雪白的长裙,梳着精美的头发,宛如一个灵动的精灵,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其次,在用眼睛观看万飘色图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段描述《嫦娥奔月》飘色作品的文字,描述出飘色色彩、造型等信息,写出作品背后的故事;最后,组织学生分享写作内容,使学生发掘其他学生的闪关点,向优秀的学生学习。例如,有的学生是这样描述的:嫦娥仙子穿着白色纱裙,在空中起舞,裙摆轻柔地像一朵云。她身姿轻盈,朝着月亮的方向诉说着对后羿的想念,是那么美丽,又是那样的孤独。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飘色作品,结合文字描述飘色作品和分享文字内容,使学生增加了对飘色文化内涵的理解,促进其艺术鉴赏能力提升。

二、与数学融合:解析飘色结构,把握比例对称

数学内容丰富,又许多与美术契合的知识内容,如比例、对称和旋转等,为教师开展融合教学奠定了基础。在非遗文化镇隆飘色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镇隆飘色的结构设计。在课堂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测量工具,测量飘色人物造型的比例,结合对称知识点,引导学生发掘飘色作品中的对称图案。通过组织学生从数学角度全面分析飘色作品,不仅能使学生意识到美术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提升。

具体而言,以古代仕女飘色的人物造型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对仕女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古代仕女飘色人物模型,组织学生以美术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对仕女的身体进行测量,如头部、四肢长度等,并记录详细的数据,便于后续分析数据,以便确定仕女身体比例;同时,观察仕女身着打扮,寻找其在外观中是否有对称图案。在经过系列的测量与观察后,学生可发现,仕女的造型接近黄金比例,整体具有美感和协调性,仕女飘色作品中有许多对称结构,如仕女头饰对称,左右两边服饰图案对称等,整体由于具有对称性,使整个造型更加具有美感。在经过前期测量、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各小组撰写分析报告,将小组分工合作任务、测量和观察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受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进一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和促进学生对美术造型的理解。

三、与科学(力学)融合:探究飘色支撑,理解平衡原理

小学科学课程是自然、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没有将每个学科进行细分,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生物发展与自然环境。非遗文化镇隆飘色为了呈现出“飘逸”效果,采用了巧妙的支撑设计。这给小学美术与力学融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使学生在美术学习只理解力学原理,学会从科学角度探索艺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析飘色支持结构,结合力学原理,探究飘色作品能被稳稳支撑的愿意,使学生打破科学与美术学科界限,理解美术中的科学原理,为后续美术创新设计奠定基础,促进其美术与科学综合应用能力提升。

具体而言,以“仙女手持花束”类镇隆飘色作品为,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展示这类飘色作品的飘逸效果。通过教师播放的多媒体视频,学生能看这仙子手持花束,花朵,花朵随风摇曳,形态飘逸,但又稳稳呈现在仙女手中,丝毫没有掉落的迹象。在播放完视频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仙女持花的飘色作品中,花为什么能飘在空中呢?”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进行分析。在学生简单分析过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为学生展示拆解飘色结构支撑模型,并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如重心位置和支撑点等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飘”背后的平衡逻辑。通过组织学生思考平衡原理,从力学角度分析飘色作品中“飘”背后的力学原因,使学生明白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其科学探究精神与艺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美术中引入非遗镇隆飘色,组织学生结合飘色作品进行跨学科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从具体的跨学科教学策略来看,教师可结合飘色作品的特点,分别将美术与语文融合、与数学融合、与科学融合,培养学生成长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俊斌 .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策略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12):116-119.DOI:10.16681/j.cnki.wcqe.202512026.

[2] 余晓军.STEAM 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J]. 家长,2025,(16):145-148.

[3] 魏凌星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J]. 教育界 ,2025,(1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