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渗透

作者

黄静

张家港市暨阳幼儿园 215600

当前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模式单一,难以促进儿童多方面能力发展。教师需研习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的区域游戏活动。持续探索创新,教师需发挥教育指导专业能力,支持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等多维度全面发展。该策略有助于突破幼儿教育实践难点,推动儿童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综合成长。

一、创设“生活即教育”的真实游戏情境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应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让学习在“做”中发生。对幼儿而言,区域游戏是其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而真实的生活情境则是连接游戏与生活的桥梁。幼儿不再是“游戏的旁观者”,而是“生活的参与者”,在模仿、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生活技能、社会规则与情感态度,实现“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落地。

比如教师围绕“周末采购日”主题,创设逼真的游戏情境。游戏区布置参考小区超市的布局:货架上摆放真实的蔬菜、水果模型、生活用品,收银台配备玩具收银机、扫码枪,柜台边挂着小围裙与购物篮。游戏前,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和妈妈买菜”的经历:“超市里有哪些工作人员?顾客会问什么问题?”幼儿纷纷发言:“收银员要扫码”“导购员会介绍商品”“顾客会挑水果”。游戏开始后,幼儿自主选择角色:朵朵当“收银员”,穿着小围裙,认真用积木“扫码枪”扫描“蔬菜”;乐乐当“导购员”,举着“新鲜草莓”的牌子喊:“甜草莓,不甜不要钱!”;浩浩和糖糖扮演“顾客”,推着购物篮挑选商品,糖糖拿起一根“黄瓜”问:“阿姨,这个多少钱?”朵朵看了看“价签”说:“3 块钱!”游戏尾声,幼儿们围坐讨论:“今天我学会了卖菜”“原来收银员要算清楚钱”“顾客着急的时候要帮忙”。

创设“生活即教育”的真实游戏情境,本质是将幼儿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场景。通过贴近日常的角色扮演、材料互动与问题解决,幼儿在“做”中感知生活逻辑,在“创”中发展多元能力,最终实现“教育回归生活”的核心目标,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供“六大解放”的开放式游戏材料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本质是为儿童松绑,让其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唤醒创造本能。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材料是连接教育目标与儿童发展的桥梁,以低结构、可组合、多变化的特性,让儿童从“被材料引导”转向“主动驾驭材料”,在自由的触摸、组合、改造中,释放大脑的奇思妙想,激活双手的创造潜能,真正成为游戏的“设计者”与“创造者”。

比如教学实践中,开放式材料的投放需紧扣“自然、多元、可变”原则,让儿童在“玩材料”中“玩创造”。例如在建构区,教师不再局限于木质积木,而是投放纸箱、PVC 管、毛根条、干莲蓬、编织袋等材料。孩子们用纸箱叠出“太空城堡”,用毛根条给城堡“牵”出彩虹围栏,捡来干莲蓬当“城堡窗户”,甚至把编织袋剪成“披风”系在城堡顶端——原本普通的材料,在孩子的手里变成了有故事、有细节的“创意建筑”。美工区的变化同样明显:除了水彩笔、油画棒,教师还准备了旧报纸、快递盒、玉米皮、松果、丙烯颜料等。几个孩子用快递盒剪出“大嘴巴”,贴上玉米皮当“头发”,用松果做“牙齿”,再涂上七彩颜料,一个会“说话”的“情绪面具”就诞生了;还有孩子把旧报纸揉成纸团,蘸上棕色颜料,在画纸上印出一片“秋天的树林”。教师收集了锅碗瓢盆、竹篮、布头、旧手机模型等,孩子们用竹篮装“菜”,用布头当“围裙”,把旧手机模型当“点餐器”,玩起了“小餐馆”游戏。

“六大解放”思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教育细节的行动指南。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开放式材料的投放正是这一理念的具象化实践:通过提供低结构、可变化的材料,儿童的手、眼、脑被充分激活,创造潜能得以自然生长。材料不再是“教育的工具”,而是儿童“创造的伙伴”。

三、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师支持角色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核心要义,是打破传统教育中“教”与“学”的割裂状态,让知识在“做”的实践中自然生长。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做”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基本方式,教师的角色需从“知识权威”转向“成长伙伴”,以“同行者”的姿态参与游戏,在幼儿“卡壳”时搭把手、在“出新”时推一推,让“教”与“学”都扎根于具体的游戏行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以“建构乐园”积木区为例,幼儿正尝试用长条积木搭建“跨江大桥”。小雨选了几根短积木搭桥墩,可桥面刚放上去就塌了。她蹲在地上戳着积木嘟囔:“怎么总倒呀?”教师观察到她的困惑,没有直接说“换长积木”,而是蹲下来问:“你觉得桥墩要怎么站才稳?”小雨想了想:“要像我的小椅子一样,脚踩实地面!”教师顺势递过一根稍粗的积木:“试试把桥墩的底面铺大些?”小雨把两根短积木并排放在“桥墩”底部,重新搭好,这次桥面稳稳架住了。过程中,教师没有示范完整的搭建方法,而是通过提问“桥墩怎么站稳”“路灯用什么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用“试试铺大底面”“胶水粘树叶”的具体建议,帮助他们突破技能限制。这种“做中引导”的互动,让幼儿在动手尝试中积累经验,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创造力,教师则成了幼儿“创造旅程”中最自然的陪伴者。

在区域游戏中践行“教学做合一”,教师的角色本质是“幼儿创造力的催化剂”。教师通过“观察—介入—支持”的循环,在“做”的现场与幼儿建立平等对话,让“教”成为幼儿“学”的延伸,让“学”成为幼儿“做”的深化。

结束语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区域游戏,通过真实情境唤醒生活经验、开放材料激发创造潜能、教学做合一深化师幼互动,为幼儿搭建起“玩中学、做中创”的成长平台。这种实践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在真实互动与自由探索中,助力幼儿认知、情感、社交等多维度能力协同发展,为其终身学习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注入了鲜活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