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高段科学课中的设计与实践
马志军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小学 浙江省 绍兴市 312000
摘要:传统纸笔测验,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统一,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评价。通过对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目标具体化描述,创设与之相关的真实任务情境,利用配套评分规则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进一步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表现目标;表现性任务;评分规则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纸笔测验为主,小学科学除科学知识评价外,还需评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交流展示、学习兴趣等。这些是通过纸笔测验所不能评价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动手实践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汇报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表现性评价的缘由
表现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美国最先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方法。
(一)表现性评价能评价隐性的教育结果
(二) 2022版课标提出的科学素养包括四个板块,分别是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而传统的纸笔测验,往往只能针对科学观念、探索实践做出评价,注重结果评价,而科学思维、态度责任同等重要的素养,则很少有体现。表现性评价更多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有利于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表现。
(三)(二)表现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如果把学习比作一次旅行,那一个个的站点,就是对学生的评价点,通过表现性评价,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我将要去哪里”,能理解什么样的表现是好的表现,我现在的表现是怎样的,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应该要“怎么做”。
二、表现性评价在常态课中的实施
表现性评价是教师在研读了课标,通过梳理学科核心概念,使评价目标具体化,创造尽量真实的情境,设计表现性任务,并匹配相应的评价规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态度作出评价[1]。
表现性评价、表现目标、表现任务、评分规则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上所述,表现性评价包含表现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三个核心要素,对应着小学科学表现性评价实施路径中的前三个步骤:确定表现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制定评分规则。在此之后,则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与实践后的反思改进。
(一)确定表现目标
在确定表现目标前,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用途,评价用于学生,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离目标还有多少距离,下一阶段,自己应该在哪些地方做出努力。评价用于教师,可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学生处在学习的哪个阶段,教学内容之于学生难易是否适中,有无顾及到全体学生,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进度。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不断分解细化,教师明确了要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学生“能做什么”。相比较教学目标,评价目标更方便教师评价学生,更容易让学生达成学业目标。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
在明确了评价目的和评价目标后,就要设计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是教师为了检测学生能否达成评价目标而设定的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表现行为,作为载体,收集学生表现的证据,它也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依据。
在设计任务前,首先要对学生基础进行分析[3],做到心中有学生,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以及为了完成任务,学生还欠缺哪些知识与技能,只有在进行了以上分析后,学生才会感受到设计的任务有挑战性,学生才会乐于投入精力去完成任务,产生成就感。
结合教材,评价目标,设置如表一的来源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的任务情境,这种任务情境能让学生置身其中,能调用自己已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表现性任务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与情境认知理论主张的“知识镶嵌于具体的情境与活动中”的观点是一致的。表现性任务强调在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让学生展示他们能做什么,不仅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如外显的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过程等。
三、表现性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笔者所在区域正逐步推进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中的实施,目前主要实施对象为低年级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行为表现的一个定性评价,教师、学生通过评价细则对学生进行主观意义上的评价,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评价的信度与纸笔测验相比,有所降低。
通过教学实践,在低年级,我们通过“会探究会实践”、“会记录会分享”、“会合作会倾听”三个维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现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能否达成这些目标取决于教师对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这就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去精心备课,设计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表现性评价的效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试教,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对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或修改,确保任务的适切性。
针对中高年级,笔者认为,可以在确保四个一级指标(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全覆盖的前提下,选择数量适当的二级指标进行评价,以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以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四、结语
如何将表现性评价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将课程目标具体化,转化成学生看得懂的表现目标,创设与之相关的表现性任务,依托相匹配的评分规则,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有选择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周文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表现性评价的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16-18
[3]蔡文艺.项目化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运用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2(12):62-6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