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法与数学学习的关联性研究
何俊俊
宁海县华山小学 315600
前言
很荣幸,作为教龄只有两年的我,被学校安排教授六年级。一开始,我很焦虑担心自己没有教学六年级学生的经验,而影响学生的教学质量。很幸运的是,同年级的其他有经验的数学教师给我教学上的很多意见,给予我非常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自己对数学教学时时常碰到的问题进行阐述,例如简单的问题容易多次出现错误,理论性知识没有记住等,并通过各方面分析,对解决方案与语文学习法之间的联系进行说明,最后对实践效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现状的分析
1、学生分析
青少年是指满 13 周岁但不满 20 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而六年级的学生刚巧是处于青少年初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如下:一,心理素质不高,受挫承受力差,吃苦精神不够,贪玩,惰性强,这样对他们的学习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二,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上进心,都在乎学习成绩,却不能专心学习,独立意识强,不爱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持轻蔑态度,使得他们在遇到一些学习上的困难时不会去寻求老师的帮助,甚至也有些羞于同学之间学习问题的交流,只想要速成的方法——抄作业,实则对他们的学习无任何帮助。三,思想早熟,有胆略,善于表现自我。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并且自控能力不强,这样的特点都可能对一些较于简单的学习问题有所忽视,从而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知识有重大的困难。
2、教材分析
由于新教材改编,许多的知识相较于以前变得更加丰富和具体,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更加的全面,并且加深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例如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前,我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在课前作业布置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如何用一套绳子或者是卷尺对圆形物品进行周长的测量,从而探索π。所以课本第 63 面也要求一个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在学生充分认识圆的基础上,这个实验非常具有时间意义,因为学生在学习面积后会将它与面积混淆,这是学生学习圆的初期,容易发生的错误,但这个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他们对周长的概念加深了印象。我们知道,实践对教学百利而无一害,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而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讲,自己自主实验的能力毕竟还是比教薄弱,他们对公式的记忆仍然不强,从而在做题目时会出现公式也会出错的情况。
3、题型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知识量较多,而且一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有些题目类型相似,但方法却不同,或者说方法相同而题型相差较大,这时候对于大多数学生都会张冠李戴的情况就频繁发生。这时候语文的学习方法就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见问题分析)
二、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智力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较为高度发展的概括化的观察力。概括化是观察力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儿童的观察力是敏锐的,但却缺乏概括性,因而往往观察不全面、不深刻。青少年则不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达的,通过组织调节和指导观察活动 , 以提高观察的概括性,对于身处青少年初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则不全然。由于性格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他们的概括化能力还没有十分成熟,或者说他们的观察力还没有十分准确的情况下,容易的导致他们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上出现错误。
二,成熟的记忆力。成熟的记忆力有几个重要指标:其一 , 意义识记会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手段。但作为青少年初期他们 , 意义识记并没有开始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对教材的识记能力,意义识记的作用还没有正式的得到发挥,机械识记仍然占据较大的比率。当识记材料可以用意义识记的方法识记时,青少年总是尽量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但初期的他们还是会由于心理特点趋势,大多数会采取在意识记忆的基础上加入机械记忆的方式,更加容易将知识内化;当识记材料表面看来缺少意义联系时,他们会力图找到材料之间的意义联系 , 或者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联系, 这就是内化的过程。
三,形成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青少年学生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属于经验型,理论思维还不很发达。到了青少年初期,学生由于经常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知识和系统的科学理论 , 例如,各种相互关联的数学公式、概念以及一些单位上的换算等,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起来。在课堂上,老师都是将抽象化的知识以一种具象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的理论性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开发,使青少年有可能对学习材料进行理论性的抽象概括,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分析 , 抽出本质上一致的东西,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但是这种记忆只能是短暂的,在学习后续知识时,随着知识量的累加,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行推理一些逻辑思维较强的问题,因此身处青少年初期的六年级学生们仍然需要强化理论性知识的机械记忆,当然它是建立在意识记忆的基础上。
问题就放在了如何加强学生的机械记忆,一定是给予意识记忆的基础上,如果只是单一机械记忆,那么记忆的时间一定不会很长,并且容易遗忘。我们要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题目时避免一些简单的错误,或者是知识性的错误。课堂上对于抽象知识的实践,是将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能得到充分展示,避免学生在课堂后的迷惘,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压力,将问题简单化,提高学习的效率,做题的准确度。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实践已经在他的脑海里非常清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粮食”,而一些接受能力较为缓慢的学生,则需要通过机械记忆去强化,慢慢内化长自己的,因为教师毕竟展示实践的时间有限,并且学生学习实践的时间和能力有有限。利用语文学习法加强学生的机械记忆,减少数学审题或者是理论知识应用的错误必不可少,从而我提出了抓住主题(关键字、词)、替代法、想象联想法、举例子假设法、“一背三写”法等语文学习中常出现的方法。
三、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1、抓住关键(字、词)
在数学的解决问题中,和语文的阅读题一样,需要投入到题目中去,找到主题,也就是我们说的解决问题的关键。题目会联系实际创设一定的情景,包括地点和所需要完成的事情,甚至是图文并茂,往往能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同时会使得学生容易掉进问题中的陷阱中,其实有些问题只要找到关键的字词就可以提高题审题效率并且节省做题时间。例如六年级上册课堂作业本中,有一个丝带长度的求取问题,第一小题是问谁剪下来的长度长,第二小题是剩下来的部分一样长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属于比较类型的题目,关键词在于“剪下来的”,那么我们只要算出两人剪下来的长度进行比较就可以了。而学生往往只对分数进行比较。第二题同样也是比较型的题目,关键词是“剩下了的部分”,也是只要计算剩下来的部分,审题清楚后,才是考虑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最终要的关键也在于这道题目的单位“1”是不一样的。对于单位“1”类型的题目,在六年级非常常见,然而学生从六年级上册学习后仍然会存在单位“1”类型题目出错的问题,主要问题出现在:1、不会找单位“1”,2、问题是否求取单位“1”的判断。第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题型来说,学生只要抓住两个字:“是”和“比”。对于“是”字,只要看分数的谁的,那个谁就是单位“1”;对于“比”字,就看“比”字后面是谁。谁就是单位“1”;然而另外会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由于学生没有这些实际问题的经验,则需要让学生抓住“原价”“营业额”“本金”关键词作为单位“1”。第二个问题的关键,只需要找到关键——单位“1”是否已知,如果未知则采用除法算式,用具体的量去除以对应的分数或分率,如果已知,则采用乘法,用具体的量去乘对应的分数或分率,这都是学生做过许多有关单位“1”题目应该掌握的技巧。另外,在常见的题目中也常常出现关键字“少”“多”,这也是学生出错的频繁点。实际上,学生搞混淆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了单位“1”类型的题目,原先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学生是可以分得清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在意义记忆的基础上,机械记住比单位“1”多就是单位“1”去加上这个分率,少则是用单位“1”期减去这个分率。单位“1”的题型,学生做了很多,应当总结出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就能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技巧。
2、代入法
这类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主语不见”的情况下,或者是“主谓颠倒”的情况下,应用它将题目还原成学生熟悉的样子,这样学生在解决的时候就不容易发生错误;或者是在做选择题时,你无法确定那个是正确答案时,你也可以采取代入法。例如:国庆节期间,服装店一款原价 400 元的衣服降价十分之一,节日后又提价十分之一,问售价是多少?这种题型的分数无法看出来是谁的,就将题目单位“1”补充完整,学生都知道原价在折扣问题中都是单位“1”,所以会有些学生直接都用添加符号,加入两个“原价”,实际上这里的单位“1”是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添加时,应当第一个添加“原价”。第二个添加“降价后的售价”作为单位“1”,细心点的学生还会在问题中添加“提价后的”售价,这样问题就更加清晰明了了。再如,图书室有故事书360本,比科技书少八分之一,问科技书有多少本?实际上问题往往会是三个量进行比较,更加复杂化,而这类题目也要分清谁与谁比,否则学生又会出现单位“1”不清楚的情况,应该是添加“故事书”比科技书少,单位“1”是科技书,将题目中不清楚,不通顺的地方补充完整。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也应该让学生们养成这样好习惯。选择题,例如 a 是真分数,b 大于 1,下列算式中,得数一定大于 1 的,a 除以 b,a 乘 b,b 除以 a,b 减 a,可以找符合题意的 a,b 代入选项;或者是选项中有答案,代入到题目中的式子里,这两种类
型,帮助他们避免错误。
3、想象联想法
在学习过的图形中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图形之间有这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有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当然其实这也是数学中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小学生,这些都太抽象。当然平面图形我们则直接通过想象力就可以画出来。而立体图形,我就要求学生自己选好正确的几类基本立体图形物件,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它,记住关键的形状,在我们做题时通过联想去作图,或者去想象。例如在立体图形中做多的就是切割,圆柱横着切,纵向切,产生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虽然学生做过这样题目,题目中还有配图,十分形象直观,可是学生再次碰到这类型的题目,还是容易出错,学生还是需要学会通过联想,机械的记忆,横截面是底面,是一个圆;纵截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是高,宽是直径,这样的一种方法才能更好的避免重复出错。
4、举例子假设法
这个方法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做判断题,而且经过这样的方法训练后,很明显的错误率有所降低。判断题,基本上都是对概念或者是性质(这个由方法四具体介绍)再或者计算,除外就是下面这种类型的题目:1、若 A 的四分之一与 B 的六分之一相等(A,B 均不为 0), 则A 大于 B。对于基础不错的学生,这类型题目也许不必采取这类方法,但实际上如果数量再多写,可能用举例法也是好方法。就假设 A 等于4,B 就知道等于 6,大小显而易见。再者,如果是三个式子的乘积或者相除商相等,就假设积等于 1;而对于除法算式就将除法转化为乘法。2、所有带分数的倒数都小于 1,我要求学生如果不论你认为对还是错,你都要举出例子去证明它或者是反驳它,才能判断对与错,在这里学生就指出有一类带分数——1 的分数形式的倒数仍然是等于 1.3、一个假分数除以一个真分数,结果一定大于这个假分数。通过举例子进行计算后判断正确。
5、“一背三写”法
这里讲到的“一背三写”法主要是背诵、默写、听写、抄写。对于一些图形有关的公式、一些概念,例如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基本性质,单位换算,我一般会采取先抄写,再听写,或者默写,对于单位换算主要是听写,而图形的公式和相关的概念和性质则采用默写,按照填空题的形式。最后,错误的背诵到我这里。主要原因在上面有我也论述过了,对于基本公式,单位换算,基本性质概念都不清楚,对于解决问题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困难,这是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要方法。这样在做判断题时,例如一个圆的周长是它半径的 2π 倍。如果你公式记清楚了,公式一写就一清二楚。再如,下面百分率可能大于百分之一百的是增长率,其他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都不是。或者说,三个数相乘的积是1,这三个数互为倒数。倒数必须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主要也是概念有没有记清楚的原因。公式和单位换算主要是在图形计算出现的,它们是否记得准确就会严重影响题目的准确性,更不用说,你不会或者会做这类题目了。
四、效果的分析
上述的几种语文学习中常出现的方法,我是从五年级下册才开始缓慢一边总结一边实施的,主要还是针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为了使得他们不遗忘,在做题目时能迅速地反应过来,不出现那些简单的错误而提出的。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们的总体成绩有所提高,数学的学习也逐渐产生信心,相信这些学生们能在不久将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即使不采用这些方法也可以提高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