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信息化时代中职院校学生思政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作者

蔡明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300162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中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发多元,网络中的多元价值观与碎片化信息,直接影响其日常行为表现——从课堂违纪、宿舍矛盾到职业认知偏差,均折射出思政教育与信息化环境的适配问题。本文立足非管理者视角,聚焦一线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如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如何应对网络信息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等,探索贴合学生特点的思政教育路径,为提升中职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提供实践参考。

一、信息化时代中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

(一)回应学生思想动态的现实需求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通过网络形成的认知(如对“规则”“责任”的片面理解)常直接体现在违纪行为中,思政教育需主动对接网络信息影响,及时纠偏学生观念,是化解日常管理矛盾的关键[1]。

(二)提升日常教育实效的必然选择

晨午检、班级考核等日常管理场景中,学生对规则的遵守、对集体的认同,往往受网络信息干扰。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教育方式,能让思想引导更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接受度。

(三)助力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途径

思政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信息繁杂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理性看待问题,是避免观念偏差、减少违纪行为的基础。

二、信息化时代中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对学生观念的冲击难以应对

网络中碎片化、片面化的信息(如对“自由”“个性”的错误解读),易导致学生出现纪律意识淡薄、责任观念缺失等问题,而传统思想工作的“说教式”引导难以抵消网络信息的影响[2]。

(二)信息化工具与日常思想教育结合不紧密

在违纪处理、晨午检等场景中,多数教育者仍依赖面对面沟通,未有效利用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短视频等工具开展思想引导,导致教育方式与学生信息接收习惯脱节。

(三)学生线上行为与线下表现的关联性难追踪

班级考核中发现,部分学生线上言论与线下行为存在反差(如线上认同集体主义、线下却漠视班级规则),但缺乏对学生线上思想动态的关注,难以从根源上分析行为偏差原因。

(四)教育者的信息化素养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面对学生因网络信息产生的观念困惑(如对职业理想的功利化认知),部分教育者对网络热点、学生关注的信息了解不足,引导时难以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案例建立共鸣。

三、信息化时代中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用好学生“常去的阵地”,增强思想引导的贴近性

中职学生作为互联网原生代,日常大量时间活跃于短视频平台、社交 APP 等数字化空间,传统的说教式思政教育难以引发共鸣 [3]。因此,需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常去的阵地”深度融合,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价值理念。例如,围绕“职业道德”主题,可拍摄系列生活化短视频;用“技术团队因隐瞒操作失误导致项目失败”的案例,阐释“责任”在岗位中的重要性。

(二)关注学生“线上的声音”,精准把握思想动态

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线上表达往往更真实地反映其思想倾向。中职院校需建立“线上舆情观察机制”,动态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 [4]。一方面,通过班级微信群、QQ 群的日常互动,留意学生对课程安排、校园管理的讨论,分析其中隐含的规则意识、集体观念;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在抖音、微博等社交账号发布的内容,尤其留意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如面对“职场潜规则”话题时,是否存在“投机取巧”的认同倾向。

(三)创新“线上 + 线下”联动教育,强化行为转化

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认知向行为的转化,而“线上 + 线下”的联动模式能有效缩短这一过程。在处理学生违纪问题时,根据违纪类型推送匹配案例,如针对“迟到早退”,分享“外卖员因频繁迟到被平台处罚”“工厂工人因旷工错失订单奖金”等职场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规则的严肃性;针对“团队合作中推诿责任”,播放“项目组因分工扯皮导致任务失败”的纪录片片段,强化其对“协作”的认知。线下环节,组织“情景重现”小组讨论:让学生扮演违纪者、管理者、同事等角色,模拟“如何向老师说明迟到原因”“如何在小组任务中主动承担责任”等场景,通过角色代入体会行为后果;再引导其制定“行为改进计划”,如“每天睡前定好两个闹钟”“小组合作时主动认领一项具体任务”,并通过班级打卡群进行线上监督。

(四)提升教育者信息化应用能力,缩小认知差距

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数字代沟”,是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障碍[5]。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学生常用平台的操作逻辑,如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B 站的弹幕互动文化,了解他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方式;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将网络热词、流行案例转化为教育素材,例如用“电竞团队因配合失误输掉比赛”讲解“集体意识”,用“网红博主因虚假宣传被封号”阐释“诚信”,用“00 后职场人通过线上学习提升技能”鼓励“终身学习”。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线上互动,如在班级群分享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资讯短视频,在学生的社交动态下进行正向评论,通过“同频交流”拉近心理距离。

四、结论

信息化时代对中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挑战,本质是教育方式与学生信息环境、认知习惯的脱节。通过贴近学生信息获取习惯、关注线上思想动态、创新联动教育方式,能让思政教育从“被动应对问题”转向“主动引导观念”,帮助学生在复杂信息环境中树立正确价值观,最终体现在日常行为规范与职业素养的提升上。

参考文献

[1] 林华振 ." 互联网 +" 背景下思政元素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J]. 教师 , 2024(4):9-11.

[2] 王曼 . 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思政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J]. 环球慈善 ,2024(3):0262-0264.

[3] 许建萍 . 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3(15):I0009-I0009.

[4] 贾世鹏 . 中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4(6):19-21.

[5] 罗艳群 . 新媒体背景下职校思政教学工作的创新思路 [J]. 品位·经典 , 2024(9):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