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破“界”成“趣”

作者

朱超君

义乌市佛堂镇状元里小学

引言

开展破“界”成“趣”的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探讨意义深远。它能打破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的局限,让学生不再畏惧几何知识。以趣味化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还能让教师创新教法,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筑牢根基。

一、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

不少教师仍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照本宣科地阐述概念、定理,通过大量机械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将抽象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生动呈现,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难以主动参与探索,久而久之,对空间与图形学习产生厌倦,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其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的培养。

(二)学生空间观念薄弱,想象力不足

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小学生缺乏对空间物体的直观感知与深入理解。课堂上,面对如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等内容,他们往往难以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图像。这导致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无法灵活运用知识,不能准确想象物体的形态变化,进而影响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制约了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教材里的部分知识呈现方式偏理论化,例如一些复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只是单纯给出公式让学生记忆与应用,却未充分结合生活场景。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觉得学习枯燥无用。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空间与图形问题时,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迁移运用,降低了学习兴趣,也影响了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

二、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融入游戏化元素

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并融入游戏化元素能极大提升教学效果。游戏化教学契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知识,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理解和感知。

以“认识图形”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设计“图形大冒险”的游戏。首先,在教室的不同角落设置多个“图形宝藏点”,每个宝藏点放置不同形状的卡片,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宝藏地图”,地图上标注着各个宝藏点的大致位置,但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运用对图形的认知来准确找到。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仔细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形状,判断哪个宝藏点可能藏有目标图形。当找到图形卡片后,小组要一起讨论该图形的特征,如边和角的数量等。最后,各小组回到座位,分享自己找到的图形及特征,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在寻找图形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各种图形特征的记忆,还锻炼了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游戏化的形式让学习变得有趣,学生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有效提升了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强化空间观念培养,提升想象力

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强化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提升其想象力至关重要。空间观念是学生对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的直观感知,而想象力则能助力学生突破现实局限,在脑海中构建和操作空间形象,二者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空间与图形知识。

以“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开展“搭建积木猜图形”的活动。先给每组学生发放一套积木,让他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描述搭建一个立体图形,比如“下面是一个较大的正方体,上面放着一个较小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长与正方体的棱长相等,宽是长的一半”。学生们在搭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思这个立体图形的模样,再通过动手操作将其呈现出来。搭建完成后,每组派代表到前面展示作品,其他小组的学生则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个立体图形,猜测其原本的搭建要求。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在搭建和观察过程中的想法,如从哪个角度观察能更准确地判断图形的特征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在动手搭建和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立体图形空间结构的认识,同时想象力也得到充分锻炼,能够更加灵活地在脑海中构建和变换空间形象,进而提升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

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熟悉且直观的学习背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空间与图形概念,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为校园花坛围篱笆”的真实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先展示校园花坛的照片,告诉学生学校计划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花坛围上篱笆,需要大家帮忙计算篱笆的长度。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要计算篱笆长度,实际上就是求花坛的什么。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很快能想到是求花坛的周长。然后,教师给出花坛的长和宽等具体数据,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会联系生活中围篱笆的实际情况,思考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通过这个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还深刻理解了周长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论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存在方法单一、学生空间观念薄弱、内容与生活脱节等问题。为此可采取创新策略:融入游戏化元素,如“图形大冒险”游戏;开展“搭建积木猜图形”活动强化空间观念与想象力;创设“为校园花坛围篱笆”等真实情境,让学生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些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与能力,为数学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尚俊杰 , 曾嘉灵 , 周均奕 . 学习科学视角下的数学空间游戏设计与应用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 , 2022,43(07): 63-72.

[2] 叶春梅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基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例中的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21 (0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