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四季》之《十一月——在马车上》音乐分析
李家宜 成都大学
一、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十一月——在马车上》的概述
(一)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创作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等,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都出自他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对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都造成了深刻影响。
(二)《十一月——在马车上》创作背景
1875 年,柴可夫斯基受出版家贝纳德邀约,以十二个月份为主题作一部钢琴套曲。此后,在每一个月的固定日子里,他都根据当月的景象并参考诗歌意境作曲一首。在十一月,到了柴可夫斯基“交稿”的日子,他仍没有灵感,只好拿出平时创作的作品来充数,但这一选择意外地成就了这首曲子的经典地位。这首乐曲所配诗歌为涅克拉索夫所作的《雪橇》:“别在忧愁地向大道上看,也别匆忙地把马车追赶。快让那些悒郁和苦恼,永远从你心头消散。”诗歌与音乐内容相辅相成,营造了一种欢快、自由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俄罗斯的雪原上,感受在雪地飞驰的激动。
二、《十一月——在马车上》曲式分析
(一)曲式结构图

(二)曲式结构分析说明
这是一首传达了欢快、自由的曲子,采用E 大调,4/4 拍,演奏速度为中速的快板,不过于急促也不拖沓。本曲为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三声中部为重复的乐段,再现部为简单再现,扩展起到尾声的作用。
1. 第一部分
A 乐段由 4+4 的两个平行乐句组成,在旋律上:次中音声部与高音声部旋律构成八度关系,音响效果厚重。低音声部出现主持续,确定主调 E 调。在节奏上:强拍位置为旋律,次强拍位置设置了和弦,在音响效果上给人一种切分感。在第 7 小节处转为 #g 小调,并以K46-D7 开放性终止结束。这一乐段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质朴感,平稳的节奏给人宁静悠长的感觉。中高声部构成的八度音程形成丰富的和声效果,就像雪橇留下的痕迹,平行着向远方延伸。
B 乐段分为 4+5 的两个乐句,b 乐句可分为两个乐节,两乐节为同头异尾的两个平行乐节,并且在最后一小节低音声部出现上行线性低音,高音声部旋律出现下行,内外两声部收拢。b1 乐句为 b 乐句的平行乐句,可分为 2+3 的两个乐节,并且同样采用同头异尾的发展手法,并在最后一小节扩充发展材料。此乐段的节奏音型更加密集,加入了十六分音符的琶音,听感上更加欢快、流畅。
A 再现段:再现段的主要变化是旋律声部由单音旋律变为和弦,音响效果更加丰富;下方旋律由低八度变为三连音。25 小节的旋律材料重复发展,以不稳定的主持续结束,并进入三声中部。和弦带来的丰富音响效果使再现段的音乐比 A 乐段更加欢快,让人仿佛看到在行驶的雪橇上,车夫与乘车人欢声笑语的画面。
2. 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共 23 小节,由两个反复乐段构成,有新的旋律材料,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C 乐段共 c、c1 两个乐句,两个乐句为平行关系,后一乐句扩展了一小节。c 乐句可分为两个乐节,前一乐节为 G 大调,后一乐节转入 E 大调,两乐句具有鲜明的对比关系,c1 乐句的两个乐节亦是如此,并在扩展的两个小节转入 D 大调,以 K46-D7 开放性终止结束,最后一小节出现 D 大调下行音阶,稳固调性。对比乐段 C 乐段加入了很多跳音、短倚音,生动地模仿了雪橇在雪地上奔驰时铃铛的叮咚声,以及马蹄踏雪的沙沙声。三声中部与第一部分相比,在欢快的情绪上多了一些热烈、激动。
3. 再现部
再现部发生了一些改变:A 乐段原来的旋律声部由高音声部与中音声部八度叠加的方式转变为中音声部旋律独立出现;上方声部出现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分解和弦。B 乐段与原来基本一致,但是音符的密度加大,更有紧凑感、音响效果更丰富,在再现的 b1 乐句中多了两小节的连接部分,为 A 乐段的最后一次再现做准备。最后一次再现的A 乐段同样分为两乐句,后一乐句多了6 小节的扩展,并起尾声的作用,在低音声部持续地出现主音,比之前的时值更长,进一步强调主持续的效果。再现部 A 乐段高声部加入的连续的四个十六节奏给人一种活力感,为音乐增添一抹亮色,而中音声部的主题旋律为音乐提供了支撑,代表了雪橇在雪地行驶的沉稳感。在进入 B 乐段时节奏逐渐回归平稳,这种变化仿佛描绘了雪橇在飞驰一段时间后,逐渐减缓速度。A’乐段任然是右手弱力度的跳音,让人回味的同时尾声已悄然而至,配合上弱力度的自由延长音结束,仿佛让人看到载满欢乐的雪橇渐行渐远。
《十一月——在马车上》这首曲子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俄罗斯冬日雪橇欢歌图,不同的乐段描绘了不同的场景,组成了远- 近- 远的画面。
三、结语
《十一月——在马车上》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成功将俄罗斯冬日的宁静与壮美、人民的乐观与坚韧以及作曲家个人的情感世界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既具时代特色又具个人风格的音乐世界。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柴可夫斯基卓越的音乐创作才华,更让我们对俄罗斯音乐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薛茗琦.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一月—在马车上》和声的浪漫主义特性分析 [J]. 艺术品鉴 ,2024,(08):44-47.
[2] 张盼 .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四季》的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 [J].戏剧之家 ,2023,(16): 103-105.
[3] 李虻 . 柴科夫斯基《十一月——雪橇》曲式分析 [J]. 音乐生活 ,2012,(11):55-56.
[4] 尤云飞 . 论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俄元素 [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5] 宋海兰 . 论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音乐与文学的审美联结 [D]. 成都大学 , 2022.
[6] 赖佳雯 .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音乐与演奏分析 [D]. 天津音乐学院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