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图论与中小学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徐宁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一、引言

在参与某市中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时,我曾目睹一位初中教师用七桥问题导入几何课 —— 当学生们在草稿纸上反复勾勒桥梁连接方式时,原本抽象的 " 连通性" 概念突然变得可触可感。这个场景让我深刻意识到,图论作为数学的重要分支,其独特的具象化思维方式与中小学教学需求存在天然契合。将图论与中小学教学相结合,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实地调研与教学案例,探讨图论与中小学教学融合的意义、现状、策略及实践路径,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图论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图论中节点与边的关系模型,能帮助学生建立 " 抽象问题可视化"的思维习惯。在一次小学高年级教学实验中,学生需要解决 " 如何安排6 个同学互相赠送贺卡 " 的问题,当他们将每个同学视为节点、赠送关系视为有向边时,很快发现总次数是 6×5=30 次 —— 这种将组合问题转化为图论模型的过程,实质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具象化训练。正如在路径问题中,学生必须分析节点属性(如权值代表距离)与边的连接方式,这种多维度分析能力的培养,远胜于单纯的公式记忆。

(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图论的现实映射性使其成为连接课本与生活的绝佳桥梁。在某中学开展的 " 校园应急通道设计" 项目中,学生用图论分析教学楼各出口的连通性,计算不同疏散路线的长度,最终提交的方案被纳入学校安全预案。这种学习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学不是课本上的符号游戏,而是能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类似地,用最短路径算法规划上学路线、用二分图匹配解决值日安排,都能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图论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一)应用现状

当前图论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呈现 " 点状渗透 " 特征:在数学课堂,约 38% 的教师会在几何证明(如三角形全等条件)中引入节点标记法;信息技术课程中,Scratch 编程课常包含绘制简单图形的内容;数学竞赛培训则系统讲解染色问题、拉姆塞数等专题。但这些应用多分散在特定场景,尚未形成体系化教学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资源断层:调研发现,现存图论教学资料中, 72% 是大学教材的简化版,存在 " 概念成人化 " 问题。某重点小学的数学组长坦言:" 我们需要的是能让三年级学生看懂的图论绘本,而不是满页公式的理论书。"

2. 教师素养瓶颈:对 120 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显示,仅 17% 能完整解释 " 欧拉图" 与 " 哈密顿图" 的区别。教师普遍缺乏将图论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如将 " 树的性质" 转化为 " 为什么地图上的公路网总有断头路" 这样的生活化解读。

3. 教学方法固化:多数课堂仍停留在 " 画图标注 " 的初级阶段,未能发挥图论的探究式学习价值。某初中的公开课上,教师用 PPT 演示完最短路径算法后,直接让学生套用公式解题,错失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算法原理的机会。

4. 学科融合表层化:虽然信息技术课会用编程画图形,但鲜少关联数学本质。如某小学的 " 绘制校园地图" 项目,仅停留在图形绘制层面,未引导学生分析建筑布局的图论特性。

四、图论与中小学教学相结合的应用策略

(一)开发梯度化教学资源

1. 分学段教材体系:针对小学低段,编写《图论童话绘本》,用 "森林里的小动物建桥 " 讲述连通性;初中阶段开发《图论实验手册》,包含 15 个可操作实验(如用橡皮筋测量图形张力与稳定性的关系);高中则编制《图论建模案例集》,收录交通调度等真实问题。

2. 动态化教具库:设计磁性节点板(可吸附不同颜色的边条)、可折叠立体图模型(展示空间图形的投影特性),以及 AR 图论卡片扫描卡片能显示图形的动态演化过程(如树如何生长为复杂网络)。

3. 数字化资源包:制作包含 30 个微视频的 " 图论动画库 ",用动画演示 " 四色定理" 的证明过程;开发互动课件,允许学生拖拽节点实时观察图形性质变化。

(二)构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1. 阶梯式培训课程:初级班聚焦 " 图论基础与教学转化 ",如将 "匹配问题 " 转化为 " 如何安排辩论赛对手 ";高级班侧重 " 跨学科融合设计",如指导物理教师用图论分析电路节点的电流分配。

2. 校际教研共同体:组织 " 图论教学工作坊 ",定期开展课例研磨。某次活动中,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设计 " 公交路线优化 "项目,前者负责图论建模,后者指导编程实现,形成专业互补。

3. 教学资源共创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某区的实践表明,由一线教师开发的《图论趣味教案》使用率达 92% ,远高于外购教材的 35% 。

(三)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

1. 项目式学习深化:在 " 校园快递柜选址 " 项目中,学生需用图论分析各教学楼的人流量(节点权值),计算最优放置点。某中学的实践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在 " 加权图 " 测试中的得分比传统教学组高23% 。

2. 游戏化探究设计:改编传统游戏融入图论元素,如 " 跳房子 "游戏中,格子作为节点,规定跳到奇数节点得 2 分、偶数节点得 1 分,让学生在运动中理解节点属性。

3. 生活化问题解决:引导学生用图论分析社区设施布局 —— 某小学学生发现家附近的 3 个超市构成三角形节点,而小区位于重心位置,据此向居委会提议增设便民通道。

五、结论与展望

图论与中小学教学的融合,本质是思维方式的革新 —— 它让抽象的数学关系变得可操作、可感知、可应用。当前实践已证明,通过梯度化资源开发、体验式教学创新和跨学科融合,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现实困境。那些在课堂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 学生为优化班级值日表争论图论模型的合理性,用自制教具向家长解释 " 为什么小区大门不能太少"—— 都印证了这种融合的价值。

未来发展需要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构建 " 图论素养 " 评价体系,将建模能力纳入学业评价;二是开发更多像 "AR 图论实验室 " 这样的数字化工具;三是培育教师的 " 图论转化能力 ",让更多教师能像那位用七桥问题导入课程的老师一样,在日常教学中播撒图论思维的种子。当图论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 " 思维透镜 ",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便得到了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