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刘秀芳
河北省信都区会宁镇中心学校会宁完小 054000
一、引言:探究能力与教科版教材的内在契合
探究能力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形成的综合能力,涵盖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环节,是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教科版教材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了清晰的探究能力培养梯度:1-2 年级聚焦“感官观察”(如《植物》单元用感官感知树叶特征),3-4 年级引入“对比实验”(如《水》单元的蒸发实验),5-6年级要求“系统探究”(如《能量》单元电磁铁磁力研究)。这种“活动页 + 记录单”的载体设计,为探究能力培养提供了结构化框架—低年级通过“观察记录表”培养有序观察习惯,中年级以“实验对比表”强化变量控制意识,高年级用“探究方案设计单”鼓励自主创新。
二、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核心问题
当前探究能力培养存在三重核心矛盾,制约着教科版教材价值的实现:
其一,学段梯度与教学同质化的矛盾。教科版教材明确区分了低、中、高年级的探究重点,但部分教师忽视学段差异,用“教师讲解 + 学生模仿”的统一模式开展教学。例如,在 1 年级《动物》单元“蚂蚁观察”中,本应引导学生用感官自主描述特征,却采用5 年级的“方案设计”要求,导致低年级学生丧失探究兴趣。
其二,探究深度与形式化实验的矛盾。实验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核心,但 32% 的课堂存在“实验走过场”现象:器材准备不充分(如《磁铁》单元缺少“铜钥匙、铝片”等进阶材料),操作流程被教师严格限定
其三,过程价值与结果导向评价的矛盾。当前评价仍侧重知识记忆(如纸笔测试考查“土壤成分”的背诵),忽视探究方法的习得。教科版教材强调的“记录单演变”(从无序到有序)、“实验改进”等过程性成果,未被纳入评价体系,削弱了学生的探究动力。
三、教材中探究能力培养的整合路径
(一)梯度化情境创设:链接生活与教材内容
依据学段认知特点,创设与教科版单元主题匹配的生活化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 低年级(1-2 年级):以“具象生活场景”激活感官体验。在《植物》单元“树叶观察”中,带学生走进校园花坛,让学生摸不同树叶的“光滑 / 粗糙”,闻“新鲜 / 枯萎”树叶的气味,将教材中的“观察记录表”转化为“树叶触感日记”,让“具身观察”更具生活温度。
- 中年级(3-4 年级):以“生活现象矛盾”引发思考。在《声音》单元“声音产生”教学中,播放“用手按住发声的鼓面,声音消失”的生活视频,提问“为什么鼓面不动了,声音就没了?”,承接教材中“音叉实验”的探究任务,让学生从“生活疑问”自然过渡到“实验验证”。
(二)结构化问题链:引导探究逻辑进阶
结合教科版教材“活动页”的问题设计,构建“学段适配”的阶梯式问题链:
- 低年级:“特征描述—简单推测”链。在《动物》单元“蚂蚁”探究中,依据教材“观察蚂蚁身体结构”的要求,设计问题:“蚂蚁的身体分几节?(特征描述)— 蚂蚁搬家时排队走,可能是跟着前面的蚂蚁吗?(简单推测)”,符合低年级“具象思维”特点。
- 中年级:“变量关联—方法设计”链。在《水》单元“蒸发快慢”实验中,承接教材“相同水量、不同温度”的对比思路,设计问题:“温度不同,水干得快慢一样吗?(变量关联)— 怎样保证除了温度,其他条件都相同?(方法设计)”,强化控制变量意识。
(三)多元化实践操作:融合传统与创新形式
以教科版教材的“实践操作”为基础,融入多样化探究形式,落实“做中学”:
1. 分层材料探究(基础):在《磁铁》单元,按教材要求准备“基础组(铁钉、橡皮)”和“进阶组(铜钥匙、铁夹子)”材料,让学生先通过基础组建立“磁性”概念,再通过进阶组修正“磁铁吸所有金属”的错误认知, 82% 的学生能自主得出“磁铁吸铁”的结论。
2. 项目式延伸(拓展):在《植物》单元“种子发芽”探究后,结合教材“拓展页”内容,设计“校园种子种植大赛”项目:学生分组制定“浇水频率、光照时间”的种植方案,用手机拍摄每日生长状态(信息化记录),最终形成“种子发芽条件”的实证报告,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实践。
3. 虚拟实验辅助(补充):在《光的传播》教学中,先让学生按教材要求用“手电筒、玻璃砖”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再通过虚拟实验软件模拟“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弥补传统实验中“介质难以控制”的局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四、实践案例: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土壤里有什么”
(一)情境与问题
播放“暴雨后校园花坛泥土流失”视频(生活化情境),结合教材问题设计链:“土壤里能看到小石子吗?(观察)— 加水搅拌有气泡,可能是什么?(推测)— 静置后分层,每层物质与流失的泥土有什么关系?(关联实际)”。
(二)实践操作
1. 基础探究:按教材要求用筛子分离小石子、沙,放大镜观察腐殖质,量筒搅拌观察分层(结构化操作);
2. 拓展探究:分组设计“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流失的影响”模拟实验(项目式延伸);
3. 记录方式:结合信息化手段,用手机拍摄分层现象,标注每层物质名称(创新记录)。
(三)合作与评价
- 合作:“操作员(筛土、搅拌)、记录员(画分层图)、发言人(分析流失原因)”角色轮换;
- 评价:档案袋收录“分层观察图”,评语:“你发现水面漂浮的腐殖质,观察很细致!若补充每层物质占比会更完善”。
五、结论
教科版教材为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提供了系统载体,通过“生活化情境与学段适配的问题链结合”“传统操作与创新形式融合”“过程性评价与合作机制保障”的整合路径,可有效破解“伪探究”困境。教师需立足教材梯度,灵活运用多元方法,让学生在“真探究”中实现从“知道科学”到“会做科学”的转变,落实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2] 郁波 .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理念与实施建议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03):89-94.
[3] 路培琦 .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