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苏轼作品分析

作者

宋亚娜

郏县第二高级中学 河南省 平顶山市 467000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素养不仅体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视野、自觉意识和自信态度,更是他们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高中语文教材通过精选经典文本、引入历史人物故事等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次出现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他就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因 " 乌台诗案 " 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为排解忧愁,于是四处游山玩水。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滚滚东流的江水,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此写下此词。此词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又由周郎转到自己。但苏轼他不是一伤怀感秋的悲者。少年时他便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的意气风发少年郎。于是便有了 "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在《赤壁赋》中:"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的物我共适思想,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的哲学境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哲思,展现了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对生命意义的超脱性思考。苏轼在赤壁江头参悟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的永恒。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有名的诗人,但像苏轼一样具有感人肺腑的宋史兄弟情的却很少。这是一户人家的小故事,但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手笔。苏轼与苏辙既是兄弟,也是同窗,更是师友和知己。遥想当年,兄弟俩一起上京求学备考在怀远驿借宿。两人约定“夜雨对床听萧瑟”,然而命运弄人,两人深陷政治旋涡,如同沧海浮舟一般漂泊离散,最终到生命的尽头也没能实现这一约定。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公元 1102 年,苏辙将苏轼葬于郏县茨芭乡苏坟寺村的小峨眉山下,植柏树、建坟院。公元 1112 年,74 岁的苏辙在颍昌逝世 , 子侄们按其遗愿,将他葬在苏轼墓旁。这两位“手足之爱,平生一人”的兄弟终于永永远远的守护在一起。“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受乌台诗案牵连,苏轼写给苏辙的绝命诗。得知哥哥入狱后的苏辙,第一时间冒死上书皇帝,“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愿用仕途换哥哥一张保命符。这份至真至纯的兄弟情,是苏轼吟出“世人不喜我又何妨?有弟如斯,此生足矣。”的底气。

兄友弟恭的人间真情和苏家以“重学崇文,忠直廉洁,孝悌仁爱,乐观豁达”的家风传承有着密切关系。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位饱读诗书,温良贤淑的才女子,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回忆,母亲不许孩童伤害庭中鸟雀,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渗透进三苏的血脉。苏辙在《栾城集》中记载,父亲苏洵游历四方归来,将沿途见闻化作书斋中的谈资,让少年苏轼兄弟在《战国策》的纵横捭阖与《史记》的跌宕起伏中,建立起贯通古今的思维格局,塑造了为时代把脉的苏轼。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使得三苏的文学创作始终保持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苏家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子虽有节,却节节为空,在风雪中弯曲但在风雪之后它又挺拔过来,他们不畏风雨,坚韧不屈。潜移默化中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正直的东坡先生。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以家风传承育人兴家。古往今来,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以家族血缘为纽带,以共同的精神气质为经纬,编织成一幅璀璨的人文图景。苏洵携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用笔墨构筑起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将儒家济世情怀、道家超脱智慧与佛家空明境界熔铸成独特的人格范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观念。在苏轼的作品中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绝美词章,更是让我们学习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回望,苏轼精神如同不熄的火种,照亮着文化传承的道路。在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中,高中生面临学业竞争、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多重压力,三苏留下的精神遗产愈发显得珍贵,保持良好适应能力的心理特质,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轼积极乐观旷达无拘的心态为我们对于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优秀的标本,对于促进高中生人格健全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石钟山记》中阐发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实证精神,是高中阶段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指针。文化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责任。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对过去的敬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我们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一起用传递文化的火炬,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作者简介:

,女,1993 年 12 月生,许昌市人,汉族,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