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共融 共育 共生

作者

张利敏

宁波前湾慈吉外国语学校

一、案例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完备的教育依赖家校合作,若任何一方缺失,则会导致教育出现孤掌难鸣的现象”。《家庭教育促进法》当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教育主体要协同合作,将协同育人列入教育规划,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教育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家长、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基于此,本文选择几个典型的学生行为表现,分析班级德育存在的问题,运用“家校社”协同的方式化解德育危机,创新小学班级德育工作模式。

二、案例描述

(一)学生行为介绍

场景一:明明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他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屡次插队,在被他人劝阻之后仍然我行我素,甚至出现推搡他人的行为。

场景二:小刚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一次他在校园吃雪糕,随手将雪糕包装纸扔在地上,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有人发现,试图逃避责任。

场景三:红红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她在学校当中经常出现乱倒午餐,在图书上乱涂乱画,为同学设置“陷阱”等行为。

(二)问题成因分析

经过教师的走访调查,发现明明出现不文明行为的原因是规则教育缺乏,父母日常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教育缺失,导致明明在公共场合破坏秩序。

教师分析小刚的行为,并与之进行交流,发现其环保意识薄弱,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相对缺乏,加上日常缺乏家长的监督和引导,很少参与社会环保活动,从而出现不爱护环境的行为。

教师对红红的行为展开分析,其日常社会活动参与次数较少,社会责任感缺乏,加上父母和长辈的溺爱,导致其出现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

1. 目标协同——共绘德育蓝图

“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之下,为了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教育者要建立协同育人目标,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清晰思路。在育人阶段,学校作为育人核心主体,要与家庭、社区等主体之间进行联动,根据学生年龄差异,共同绘制德育蓝图。学校牵头组织家长、社区代表等参加研讨会,共同确定德育目标。在此期间,各育人主体将德育政策作为引领,从学生德育需求出发,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德育课程框架,将小学生价值观教育作为主线,细化阶段性德育教育,分年级段设置德育目标,保证教育过程的可操作性。

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礼貌待人”德育主题教育,课堂设置与礼貌用语相关的情景演练活动,设置礼仪示范岗位,要求学生学习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树立规则意识,在参与公共活动的时候按顺序排队。针对中年级学生,开展“爱护环境”主题德育教育活动,设计环保课程,组织垃圾分类大赛和社区环保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此期间学会对垃圾分类,不随地乱扔垃圾,爱护公共环境。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责任意识、尊重他人”主题德育活动,开设主题班会、合作项目,组织敬老活动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主动参与公共活动。

2. 联动交流——建立沟通桥梁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信息互动和传递,信息沟通要精准透明。学校利用家长微信群、家长会等契机,将德育进展、学生表现及时向家长汇报,重视家长、社会主体的反馈,建立畅通沟通渠道,收集社会团体、家长建议,保证互动机制的有效性,根据学生表现,制定德育策略。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搭建协同沟通平台,组织“家校社茶话会”,围绕学生成长问题、品德提升等主题展开交流,打造开放轻松在交流环境,化解教育难题。除此之外,学校可通过家校合作,选择责任心强家长作为联络员,负责家校社之间的沟通工作;学校安排兼职德育教师,负责德育教育活动的落实,掌握学生品德变化、个性发展情况,教师和家长及时和社区人员进行沟通,确保以上主体教育内容的一致性;社区和学校之前建立合作,指派专人负责与家长、学校之间进行沟通,为学校德育活动提供资源,组织社区志愿者、公益、文化等类型活动,将社区资源传递给学校,使学校德育工作拓展延伸。

3. 整合资源——共融多方资源

班级德育工作开展需要将多方力量整合,利用家校社资源,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为实现德育目标,需要明确活动主题、实施路径,将资源的互补优势充分发挥。活动主题设置阶段的资源整合,要以学生综合品质培养作为目标,考虑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现实需求,发挥家校社主体的资源优势,为德育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家庭是学生“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一环。在家庭教育资源的整合方面,要考虑德育目标和需求。比如:针对本案例中明明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家校联动的方式整合资源,教师和家长时间深入沟通,以学生守序习惯的培养作为目标,设置“家庭文明行为积分”主题活动,通过家庭教育干预纠正行为。针对本案例当中小刚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家庭协同的方式落实德育,设置“野餐环保督导”主题活动,对家人野餐行为进行监督,使用帆布袋来收集垃圾,形成爱护环境行为。

学校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要展现自身引领作用,在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方面,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行为表现,制定活动主题。比如:针对学生存在的插队行为,学校可利用行为契约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签订《文明行为承诺书》,要求值周生参与行为记录;还可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指派学生担任“文明有序管理员”,让学生在管理过程换位思考,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针对学生存在的乱扔垃圾行为,可以利用监控溯源、及时教育等方式,要求乱扔垃圾的学生负责该区域的卫生清洁,并通过情景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校园会变成怎样?”借助对比影像,展示环境整洁、脏乱校园图片,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三、案例反思

共融——主体平等:家校社融合育人其间,而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在沟通机制下倾听他人诉求,关注学生内心需求,从而发挥各主体的资源优势,才合作过程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共育——资源适配: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涉及不同资源配置和应用,教师要对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全方位评估,根据学生所处阶段德育需求,确定德育目标,分配德育资源,开发德育课程,保证资源的适配性,为学生品质提升注入活力。

共生——动态调整:家校社育人期间,各项德育活动、实施方式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学生行为、教育反馈结果等灵活调整,定期和家长、社区等展开交流,对德育目标进行调整,优化德育活动路径,形成发展性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和育人主体共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