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路径探索
李淼华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河西第三小学
一、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价值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多重价值,既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契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从学生发展层面来看,融合教学能打破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壁垒,将身体锻炼与健康知识传授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技能,如在运动中理解合理膳食、作息规律对体能提升的影响,形成 “运动促进健康” 的整体认知。从教育目标层面而言,融合教学回应了 “健康第一” 的教育方针,通过体育实践强化健康认知,借助健康知识指导体育行为,实现 “体健共生” 的育人目标,避免体育沦为单纯的技能训练或健康教育变成抽象的理论灌输。从现实意义层面,当前小学生存在体质下降、健康习惯缺失等问题,融合教学能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规避健康风险,如近视防控、肥胖预防等,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此外,融合教学能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使体育课堂更具教育性,健康教育更具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获得感。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内容整合原则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内容整合需遵循关联性、适龄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原则,确保融合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关联性原则要求所选内容既要体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将 “跑跳技能” 与 “心肺功能保护”“运动损伤预防” 关联,使技能训练与健康知识自然融合。适龄性原则强调内容需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避免选用过于复杂的医学知识或超出学生能力的运动项目,如低年级可结合游戏化运动讲解 “洗手卫生”“正确坐姿”,高年级则可在体能训练中融入 “青春期生理变化”“情绪调节” 等内容。实践性原则注重将健康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运动行为,如在学习 “平衡能力” 时,同步讲解 “平衡感对预防跌倒的作用”,并通过单脚站立、走平衡木等练习强化认知,使健康知识在实践中内化。系统性原则要求内容整合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从低年级的基础健康习惯(如饮水、整理衣物)到高年级的运动安全(如热身方法、紧急避险),逐步深化内容难度,确保学生在不同学段都能获得连贯的健康素养培育。
三、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课堂实施路径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课堂实施可通过 “情境导入 — 实践体验 — 知识渗透 — 行为强化” 的路径展开,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情境导入环节需创设贴近生活的健康主题情境,如 “运动会中的健康保障”“校园健康小卫士” 等,引发学生对运动与健康关系的思考,自然引出课堂目标。实践体验环节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在技能训练或游戏中融入健康元素,如在 “障碍跑” 中设置 “健康知识关卡”,学生完成跳跃后需回答 “运动后为什么不能立即大量饮水”,使运动与知识同步推进。知识渗透环节结合运动过程中的即时问题进行健康指导,如学生出现疲劳时,讲解 “合理休息与体能恢复” 的知识;运动后出汗时,介绍 “补水补盐的正确方法”,使健康知识在真实场景中具象化。
行为强化环节通过制定个人健康计划、小组健康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日常行为,如根据自身运动能力设定每日锻炼时长,结合健康知识调整饮食结构,教师定期跟踪反馈,形成 “课堂学习 — 生活实践 — 反馈提升” 的闭环。实施过程中需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采用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形式,使融合教学生动有趣,避免枯燥的说教。
四、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保障机制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实施需构建 “教师协同 — 资源整合 — 评价引导” 的保障机制,为融合教学提供支持。教师协同机制要求体育教师与健康教育教师(或班主任)形成合作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共同设计融合教案,明确各自在课堂中的角色分工,如体育教师负责运动组织与技能指导,健康教育教师负责知识讲解与行为引导,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资源整合机制需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校内资源包括体育场地器材、健康宣传阵地(如校园广播、宣传栏),可将健康知识融入体育器材标识、运动规则说明;校外资源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动场馆等,邀请医护人员进课堂讲解运动健康知识,组织学生到场馆体验 “运动与健康监测”,丰富融合教学形式。评价引导机制需建立兼顾体能、技能与健康素养的综合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运动表现(如速度、力量、协调性),也考察其健康知识掌握(如运动安全常识、健康习惯认知)和行为养成(如运动前后的准备与放松、个人卫生习惯),通过过程性评价(如课堂参与、健康日记)与终结性评价(如体能测试、健康知识问答)结合,全面反映融合教学效果,引导学生重视 “体健融合” 的学习过程。
五、结论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是落实 “健康第一” 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其价值在于实现身体锻炼与健康素养的协同培育,回应学生的健康发展需求。在实践中,需遵循关联性、适龄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原则整合教学内容,通过 “情境导入 — 实践体验 — 知识渗透 — 行为强化” 的路径实施教学,并依托教师协同、资源整合、评价引导的保障机制确保效果。尽管当前存在融合表面化、教师能力不足、评价单一等问题,但通过深化内容融合、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可逐步提升融合质量。未来,应进一步探索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的融合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资源,使体育与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培养健康、阳光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余秀华.学校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