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效果研究

作者

魏明

四川省犍为县敖家中心小学

一、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整本书阅读作为超越单篇、单元的阅读形式,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连贯的思维能力、形成深度的阅读习惯,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目标分层设定,明确阅读素养培育方向

新课标对不同学段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存在差异,传统教学中 “统一目标、统一要求” 的模式难以适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实施策略需先进行 “教学目标分层设定”,结合学段特点与学生个体差异,将整本书阅读目标拆解为 “基础 - 提升 - 拓展” 三个层级,明确阅读素养培育方向。基础层目标聚焦 “阅读习惯与基础能力”,如第一学段 “能借助拼音读懂浅近童话,养成每天阅读 15 分钟的习惯”,第二学段 “能默读整本书,梳理故事主要人物与情节”,第三学段 “能快速默读整本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进阶层目标侧重 “思维能力与理解深度”,如第一学段 “能说出故事中喜欢的角色及原因”,第二学段 “能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简单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三学段 “能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主题思想,提出自己的疑问”;拓展层目标指向 “迁移应用与文化感知”,如第一学段 “能将故事讲给家人听”,第二学段 “能结合生活实际谈故事带来的启发”,第三学段 “能对比不同书籍的写作风格,感受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这种分层目标既确保了全体学生达到新课标基础要求,又为不同能力学生提供提升空间,让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明确的素养培育方向,避免陷入 “无目标阅读” 的误区。

三、阅读内容科学遴选,搭建适切阅读素材体系

整本书阅读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 “教师凭经验选书”“盲目跟风选热门书籍” 的做法,易导致内容与学生学情脱节。实施策略需通过 “阅读内容科学遴选”,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特点与阅读价值,搭建适切的阅读素材体系。

四、教学方法互动创新,激发深度阅读思维活力

传统整本书阅读教学 “重结果轻过程”,缺乏阅读过程中的引导与互动,导致学生阅读浮于表面。实施策略需通过 “教学方法互动创新”,构建 “读前 - 读中 - 读后” 全流程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思维活力。读前阶段采用 “情境导入法”,通过讲述书籍背景故事、展示书籍封面插图、提出悬念问题(如 “这本书中的主角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困难,他会如何解决呢?”),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读中阶段运用“任务驱动法” 与 “分层指导法”,设计贯穿阅读过程的小任务,如第一学段 “在书中画出喜欢的句子”,第二学段 “用表格记录人物经历的关键事件”,第三学段 “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脉络”,同时针对阅读困难学生提供 “段落解读”“生字提示” 等帮助,针对能力较强学生布置 “写下自己的疑问”“预测后续情节” 等拓展任务;读后阶段采用 “多元分享法”,如组织 “角色朗读会”“故事改编小剧场”“阅读辩论赛”(如针对《夏洛的网》讨论 “友谊的意义”),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书籍的理解,碰撞思维火花。这种互动创新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从 “被动读” 转向“主动探”,在阅读过程中持续思考,提升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

五、评价体系多元构建,完善阅读素养反馈机制

传统整本书阅读评价 “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情况。实施策略需通过 “评价体系多元构建”,从评价内容、方式、主体三个维度优化,形成完善的阅读素养反馈机制。在评价内容上,突破 “是否读完” 的单一指标,纳入素养导向的评价维度:如 “阅读习惯” 通过 “阅读时长记录”“阅读笔记质量”评估;“阅读能力” 通过 “内容概括准确性”“情节梳理清晰度”“问题分析深度” 评估;“思维品质” 通过 “观点表达独特性”“质疑能力”“联想迁移能力” 评估;“文化感知” 通过 “对作品中文化元素的理解程度”评估。在评价方式上,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结合:过程性评价通过 “阅读任务单完成情况”“课堂互动表现”“阅读日志” 等记录学生阅读过程;终结性评价采用 “多元成果展示” 形式,如学生自主制作 “阅读手抄报”“人物名片”“书籍推荐视频”,或撰写 “阅读心得”“故事续写”,综合评估阅读素养。在评价主体上,引入 “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反思阅读中的收获与不足,同伴互评学习他人的阅读方法与思维角度,家长评价反馈学生家庭阅读表现,教师评价提供专业指导与总结。这种多元评价能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反馈引导学生调整阅读方法、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形成 “教学 - 评价 - 改进” 的良性循环。

六、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教学目标分层设定明确素养方向、阅读内容科学遴选搭建素材体系、教学方法互动创新激发思维活力、评价体系多元构建完善反馈机制、家校协同机制完善营造支持氛围,不仅能有效解决传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更能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层面,能提升阅读兴趣与阅读速度,培养概括、分析、质疑等思维能力,丰富文化认知与精神世界;在教学层面,能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 “碎片化” 向 “整体性” 转型,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在育人层面,能为学生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助力其成长为具备深厚语文素养与广阔文化视野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温儒敏. 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J]. 课程·教材·教 法,2022(3): 45-49.

[3] 王荣生 .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J]. 语文建设,2023(2):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