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高段科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罗艾

松滋市斯家场镇斯家场小学

一、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概念作为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学生理解科学现象、掌握科学规律的关键。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对于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理解存在一定困难。生活化情境的引入,能够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拉近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概念学习。

二、生活化情境在小学高段科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高段学生好奇心旺盛,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充满疑问。生活化情境能够以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现象为切入点,如家庭中的电器使用、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当学生发现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时,会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主动投入到概念的学习与探索中,为深入理解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二)助力科学概念理解与掌握

科学概念往往较为抽象,对于小学高段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生活化情境能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 “电路” 概念时,通过分析家庭电路中电灯、开关、插座等元件的连接方式和工作原理,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电路的构成和电流的流动路径,从而深刻掌握 “电路” 这一科学概念,提升学习效果。

三、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现象和事物。例如在学习 “物体的沉浮” 概念时,可以以学生在游泳时的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木块、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为情境素材。真实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更容易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可信度和应用意识。

(二)针对性原则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科学概念展开,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准确反映科学概念本质特征的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 “声音的传播” 概念时,创设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中声音传播效果不同的情境,如在水中敲石头,在空气中说话,趴在桌子上听敲击桌面的声音等,通过这些针对性强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这一科学概念,避免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脱节。

四、生活化情境在小学高段科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生活现象导入科学概念

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科学概念相关的有趣现象,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自然地导入科学概念的学习。例如在教授 “光的折射” 概念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置一个装有水的透明杯子,然后将一支铅笔斜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形状变化。学生看到铅笔在水中 “折断” 的奇怪现象,会立刻产生浓厚的兴趣,急切地想知道原因。此时,教师顺势引出 “光的折射” 概念,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的规律,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概念学习中。

(二)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科学概念

在科学概念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生活实例,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具体内容。例如在讲解 “杠杆原理” 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撬棍、剪刀、天平、羊角锤等,详细分析这些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以及力的作用情况,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熟悉的生活实例的观察和分析,直观地理解杠杆的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原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科学的能力。

五、生活化情境运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面临的挑战

情境创设难度较大:要创设既符合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生活中挖掘合适的素材,并进行巧妙的设计和组织。

课堂时间把控困难:在生活化情境教学中,学生的讨论、探究等活动可能会占用较多时间,导致课堂教学进度难以把控,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学生个体差异影响: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对生活化情境的理解和反应也各不相同,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教学节奏,影响学习效果。

(二)应对措施

提升教师素养: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提高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对每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进行精准预估,并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以应对突发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把控节奏,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讨论和探究活动,确保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对于生活经验较少、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如提供一些更具体、更简单的生活实例,让他们逐步跟上教学进度。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帮助中共同提高,减少个体差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六、结论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高段科学概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真实性、针对性、启发性原则,巧妙运用利用生活现象导入、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探究、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等策略,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科学概念教学效果。尽管在运用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提升教师素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克服困难,充分发挥生活化情境在小学高段科学概念教学中的优势,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让科学在生活的土壤中成长——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讨 [J]. 唐梓兰 . 科教文汇 ,2022(13)

[2]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J]. 李灵珠. 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2021(03)

[3] 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析的教学设计中反思 [J]. 张仲钛 . 华夏教师 ,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