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遗活态传承视角下的广西铜鼓符号提取与转译

作者

施夏珍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0

摘要:为了设计师在广西铜鼓文创产品设计时提供非遗活态传承视角与符号学的方法,以广西铜鼓活态习俗为研究对象,站在非遗活态传承视角,结合设计符号学方法,分析并提取出非遗活态铜鼓符号,并总结特征归集方法,以期促进广西铜鼓视觉符号系统的全面梳理与艺术转化,从而推动广西非遗铜鼓的活态传承保护、丰富广西文化自信的艺术创作理论。

关键词:铜鼓符号 非遗活态传承 符号提取 特征归集

一、广西铜鼓非遗活态传承与符号提取的相关研究

广西铜鼓非遗活态传承研究的相关研究有:(1)铜鼓作为广西民族文化基因的核心载体,其习俗(铸造、使用、歌舞)及功能(婚丧嫁娶、祭祀庆典、权力象征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廖明君、黄明富,2013)。(2)万辅彬(2013)强调铜鼓文化是凝聚民族认同的文化标志,至今仍以“活态”形式存续于壮族蚂拐节、南丹铜鼓舞等民俗活动中。(3)李富强(2021)梳理壮族铜鼓习俗学术发展脉络;(4)蒋廷瑜(2005)结合考古、民俗与民族信仰,构建铜鼓活态文化研究体系。

铜鼓符号提取与转译的相关研究有:(5)闵钗(2020)、石磊(2020)分别从纹样装饰价值与审美思维特征解析铜鼓艺术;张伟(2020)构建纹饰图像文本体系;(6)彭融等(2022)通过三维造型空间提取图案,深化纹饰数字化重构理论。

综上所述,研究虽对广西铜鼓符号进行了提取转译,但基本从美学及设计学视角进行,范围仅限于纹样和器型(造型艺术),未将铜鼓铸造习俗、歌舞习俗、使用习俗等活态文化元素列入研究范围,在非遗保护活态传承的语境下,撇开铜鼓活态习俗的符号提取与转译研究显然是不全面的。同时,上述研究更侧重于符号在视觉表现形式上的设计手法应用研究,未对铜鼓符号提取转译的特征及手法等内在逻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活态传承与广西铜鼓符号提取与视觉转译研究,目前较少,且较为分散,专题研究尚属空白,如何在活态传承的视角框架下解读广西铜鼓非遗活态文化,从中提炼并转译出一批类型丰富、具体实在的视觉符号,形成系统的提取转移方法,并使之能运用到设计创作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非遗活态铜鼓符号提取研究

通过梳理,将非遗铜鼓活态文化符号按民俗学的框架进行了分类,共分为三类符号,物质生活习俗符号、社会生活习俗符号、精神生活民族符号。

物质生活习俗符号(图1),主要从铜鼓的铸造习俗与文化习俗进行梳理出铜鼓家族谱、安名仪式、铜鼓亭、铜鼓鼓范等符号。

社会生活习俗符号(图2),主要从铜鼓的人生礼俗、岁时节日礼俗、社会组织礼俗进行梳理,梳理出安梁悬鼓、铜鼓葬、竹笙鼓舞、凉亭歌赛鼓等符号。

精神生活民俗符号(图3),梳理出布洛陀创造阿冉、布依族铜鼓射日等神话观念,以及祈雨镇雷、螺蛙多子、驱旱求雨赛神祭祀等神灵及图腾崇拜观念。

上述符号的梳理,从非遗活态传承的视角,将铜鼓这一文化符号进行了基于民俗学框架的分类,将铜鼓符号进行解构,为非遗活态铜鼓符号转译及文创产品设计应用拓宽新的视角。

三、非遗活态铜鼓符号转译及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框架

结合设计符号学方法,将上述符号二次分类,划分为形符和意符,包含显性符号(造型、技艺等表象内容)、动态符号(节庆仪式等生态场景)和隐性符号。将铜鼓符号结合文创产品的设计进行转译,从语用(使用情境)、语境(概念内涵)、语义(用户需求)、语构(设计)四个维度进行重新组合与编码,形成广西非遗铜鼓活态文化视觉符号文创产品转译框架(图4)。

广西非遗铜鼓活态文化的文创产品转译框架,详细列出了分类、子分类以及符号的多个方面,包括形符的显性符号如鼓范、器型、铜鼓山水等,和隐性符号如蛙负螺寓意多子多福、驱旱求雨等祭祀祈愿。动态符号部分涵盖了接梁击鼓、迎亲鼓等仪式和活动礼品。意符部分则主要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计时器、祈愿类产品,如铜鼓手表、金榜题名手链等,体现了文化体验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具体产品示例有铜鼓曲奇饼模具、酒具、茶具等实用物品,以及铜鼓神秘力量相关的占卜产品和音乐类文创产品,展现了广西非遗铜鼓文化在现代文创中的多样应用。

四、结语

本研究构建的广西铜鼓活态文化的符号提取与视觉转译思维框架、手法、案例,是对广西铜鼓文创产品设计理论的补充。将广西铜鼓活态文化符号转译为契合当代应用情境的视觉符号,既避免了非遗铜鼓的消亡或者馆藏化,有助于广西铜鼓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弘扬,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使其得以“活化”,最终实现非遗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廖明君、黄文富(2013).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铜鼓习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万辅彬,韦丹芳(2013).铜鼓文化保护理念与基本措施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09):45-49.

[3]李富强,马君红(2021).中国—东南亚活态铜鼓文化研究[J].桂海论丛,37(03):107-115.

[4]蒋廷瑜、廖明君(2012).广西铜鼓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5][1]闵钗.浅析民族符号的装饰价值——以广西铜鼓纹样为例[J].西部皮革,2020,42(16):56.DOI:10.20143/j.1671-1602.2020.16.035.

[6]彭融,雷璐,褚兴彪(2022).广西铜鼓设计解构及文创运用研究[J].包装工程,43(06):297-306.

作者简介:施夏珍,1984年4月,女,广西合浦,硕士研究生,讲师,南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包装设计、文创产品设计

本文为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遗活态传承视角下广西铜鼓符号视觉转译及文创应用》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KY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