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联性研究
王立军 游佳琪
湖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 湖北省鄂州市 436000
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开采活动频繁,易诱发地面沉降,严重威胁工程安全与生态稳定。传统管理手段难以有效应对沉降风险,亟需深入研究地下水开采与沉降的内在机制及量化关系。本文基于岩溶区特殊地质与水文背景,系统分析开采引发沉降的作用机理,结合实例研究提出优化开采、强化监测、人工回灌与生态修复等综合防控策略,旨在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地质安全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支撑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
1 岩溶地区地质与地下水特征
1.1 岩溶地区地质特征
岩溶地区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岩层构成,在长期水蚀作用下形成溶洞、地下河、溶隙及落水洞等典型地貌。可溶岩节理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溶蚀作用显著,导致岩体结构复杂且非均质性强。岩溶发育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及水文条件控制,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1]。不同区域岩溶形态、规模及分布规律差异明显,致使地下水赋存空间与渗流路径高度复杂,对水资源分布和地质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岩溶区表层覆盖层与基岩界面处易形成土洞,进一步增加了地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工程风险。
1.2 岩溶地区地下水赋存规律
岩溶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溶裂隙、溶洞和地下河系统中。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地下水的分布也极不均匀。在岩溶发育强烈的区域,地下水往往具有丰富的储量和较快的流速;而在岩溶发育较弱的区域,地下水则相对较少 [2]。此外,岩溶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两者相互转化频繁。大气降水通过岩溶裂隙和溶洞迅速补给地下水,同时,地下水也会通过泉眼、地下河出口等形式排泄到地表。
2 地下水开采引发地面沉降的机制
2.1 有效应力改变
地下水开采导致含水层水位下降,破坏土体原有的应力平衡,使土体颗粒间的有效应力显著增加。在岩溶地区,上覆土层与下伏可溶岩的力学性质差异显著,有效应力变化易引起土体压缩和基岩变形。当有效应力持续增大并超过土体抗剪强度时,土层发生固结和塑性变形,引发地面沉降。此外,赋存于岩溶洞穴中的地下水对洞顶和洞壁具有静水支撑作用,水位下降使洞穴顶、壁围岩失去部分浮托力,同时增大渗透压力,潜蚀作用增强,易导致洞顶失稳、坍塌,并进一步向上扩展引起地表塌陷,加剧地面沉降。
2.2 土体结构破坏
长期或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会显著改变岩溶区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结构稳定性。地下水渗流会携带并迁移土层中的细颗粒物质,导致土体发生潜蚀、掏空,孔隙率增大,结构变得疏松,承载力下降。同时,地下水化学环境变化(如pH 值、离子浓度改变)可能溶解土中胶结物(如碳酸钙、铁锰氧化物),削弱土体结构联结,降低其强度。此外,水位波动还会引起土体反复胀缩,加速疲劳破坏。土体结构的持续损伤使压缩性增大,在自重和附加应力作用下更易发生变形,显著加剧地面沉降。
2.3 岩溶塌陷诱发
岩溶地区广泛分布的溶洞、裂隙和土洞等不良地质体是塌陷沉降的内在因素,地下水开采则是重要诱发因素。水位下降会打破洞穴内的水、气压力平衡,产生负压或真空吸蚀作用,削弱顶板稳定性。同时,地下水渗流加快,对洞壁、裂隙充填物和覆盖层土体进行冲刷、潜蚀和搬运,使洞穴逐渐扩大,洞顶土体逐渐变薄。当顶板土体自重超过其抗拉、抗剪强度时,突发塌陷,导致地表急剧下沉或形成陷坑。此类塌陷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不均一性,往往引发地裂缝、塌陷坑链生灾害,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
3 岩溶地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联性实例研究及防控措施
3.1 实例研究
选取某典型岩溶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近年来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该地区多年的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和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地下水开采量与地面沉降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地面沉降速率也逐渐增大 [3]。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该地区的地下水流动和地面沉降耦合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开采是导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模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确定了该地区地面沉降的敏感区域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
依据 [4]。
3.2 量化关系分析
为了系统分析岩溶地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量化关系,本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长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建立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与地面沉降量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与显著性检验,明确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定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典型岩溶区域,地下水位每下降 1 米,可引起地面沉降量约 5 毫米;地下水开采量每增加 100 万立方米,地面沉降速率约增加 1 毫米 / 年。这一量化关系为科学调控地下水开采规模、精准预测沉降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差异化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3.3 防控措施
基于对岩溶地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联性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防控措施:
优化开采方案:根据岩溶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合理确定开采井的布局和开采量,避免在岩溶发育强烈的区域过度开采地下水。同时,采用分层开采和联合开采的方式,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地下水水位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变化情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地面沉降预警系统,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人工回灌补给:在岩溶地区实施人工回灌补给工程,将地表水或处理后的中水回灌到地下含水层中,补充地下水储量,提高地下水位。人工回灌可以有效缓解因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同时还可以改善地下水的水质。
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加强对岩溶洞穴和地下河的保护,避免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破坏。生态修复与保护可以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岩溶地区的生态功能,对防控地面沉降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岩溶地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联性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对岩溶地区地质与地下水特征的分析,阐述了地下水开采引发地面沉降的机制,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关联性研究和量化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开采是导致岩溶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为了有效防控地面沉降问题,需要采取优化开采方案、加强监测预警、人工回灌补给和生态修复与保护等综合措施。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岩溶地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动态变化规律,不断完善防控技术和措施,为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林 , 范军 , 林贵生 . 贵阳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成效与前景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8,31(08):21-25.
[2]柯永华 . 新罗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与分区研究 [D].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2018.
[3]郭文灏 . 承压含水层降水诱发相邻黏土层固结沉降规律研究 [D].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4]李陆 . 蚌埠市地面沉降易发程度分析及控制区分级 [D]. 合肥工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