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藏”到“赏”

作者

王娟

黄鹤楼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

一、从“藏”到“赏”:黄鹤楼书画展览的叙事逻辑

(一)“藏”的基础:藏品与地标的文化绑定

黄鹤楼公园的书画藏品并非孤立存在的艺术作品,而是与黄鹤楼的历史文脉深度交织。李可染的山水画作中常蕴含“江山无限”的壮阔意境,与黄鹤楼“极目楚天舒”的空间体验形成精神共鸣;吴作人笔下的鹰隼,兼具力量与灵动,暗合黄鹤楼作为“天下绝景”的雄奇气质;李苦禅的花鸟画则以自然生机呼应着黄鹤楼周边的江城风光。如馆藏李可染的山水作品,以浓墨重彩勾勒出长江沿岸的雄浑景色,画面中云雾缭绕的山峦与黄鹤楼的飞檐翘角在视觉与意境上相互呼应,仿佛将观者带入登楼远眺、尽览山河的情境中。这些藏品的“收藏”逻辑,本质上是将艺术价值与地标文化价值进行绑定,使每一件作品都成为黄鹤楼文化谱系的组成部分。这种“藏”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黄鹤楼的历史定位——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载体。从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到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无数诗文赋予其文化符号意义。书画藏品的收藏延续了这一传统,通过视觉艺术形式丰富了黄鹤楼的文化表达,为后续的“赏”奠定了内容基础。

(二)“赏”的核心:展览叙事的三重维度

展览作为连接“藏”与公众的桥梁,其叙事策略直接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黄鹤楼公园的名家书画展览通过三重叙事维度,实现了从“藏品展示”到“文化体验”的升级。

1. 时间维度:以历史脉络串联藏品

展览常以“黄鹤楼的千年文脉”为时间轴线,将不同时期的名家作品纳入其中。例如,馆藏启功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书风展现了当代文人对黄鹤楼文化的诠释,与古代描绘黄鹤楼的书画作品并置时,能清晰呈现出不同时代艺术风格与文化理解的演变轨迹。将李可染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黄鹤楼图》与当代画家的同主题作品并置,既展现了艺术风格的演变,也凸显了黄鹤楼在不同时代的文化象征意义。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在欣赏书画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性,理解藏品作为“文化见证者”的价值。

2. 空间维度:以地标场景激活想象

黄鹤楼本身的建筑空间为展览提供了天然的叙事背景。公园常将馆藏书画作品在黄鹤楼内部展厅与外部观景台进行联动展示:在楼内展厅陈列描绘黄鹤楼的画作,如馆藏某幅工笔细绘黄鹤楼全景的作品,细致展现了楼阁的建筑细节与周边的山水格局;在观景台设置扫码导览,让观众对照实景与画作,感受“画中景”与“眼前景”的交融。这种空间叙事打破了传统展厅的封闭性,使观众在“登楼赏画”的过程中,实现从视觉欣赏到空间体验的转化,深化对“诗中有画,画中有楼”的理解。

3. 情感维度:以文人精神引发共鸣

历代文人与黄鹤楼的情感联结是展览叙事的重要线索。展览通过呈现名家创作背后的故事——如馆藏沙孟海书法作品,其笔力雄健,创作时融入了对黄鹤楼“雄奇冠世”的赞叹之情;李苦禅为黄鹤楼题字时,亦饱含对这座名楼历史底蕴的敬仰——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与地标的情感共鸣。同时,结合黄鹤楼的诗词文化,在画作旁配以相关诗句,如展示山水画作时引用“孤帆远影碧空尽”,使观众在艺术与文学的互文中共情,体会“以画寄情,以诗言志”的文人传统。

二、黄鹤楼书画展览的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一)传播受众的反馈:从“看热闹”到“看门

通过对黄鹤楼公园游客的随机调研与线上评论分析,展览的文化传播效果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化特征。

· 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展览满足了其“打卡式”的文化体验需求。名家书画的知名度本身具有吸引力,约 68% 的受访者表示“因李可染、曹立庵、吴作人、沈鹏等名家作品而来”,展览成为游览黄鹤楼的“附加价值”;

· 对于文化爱好者与艺术从业者,展览的深度内容更受关注。不少文化爱好者提到,通过欣赏馆藏启功、沙孟海、周韶华等名家与黄鹤楼相关的作品,能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家如何以笔墨传达对黄鹤楼的情感,以及黄鹤楼在艺术创作中的意象演变,约23% 的受访者提到“通过展览了解了画作与黄鹤楼的关联”,并表示“对黄鹤楼的文化内涵有了新认识”;

· 部分游客在参观后主动分享展览内容至社交平台,形成二次传播。如“在黄鹤楼看到李可染画的长江,突然懂了‘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等评论,体现出展览对文化认知的启发作用。

总体而言,展览成功实现了从“让观众看到作品”到“让观众理解文化”的跨越,尽管不同受众的感知深度存在差异,但均在一定程度上接收了黄鹤楼的文化符号。

(二)传播内容的转化:从“艺术作品”到“文化符号”

展览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书画作品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李可染的《江山胜境》在展览中被赋予“黄鹤楼视角下的山河壮美”的解读,画中长江的浩渺与黄鹤楼的巍峨相互映衬,使作品从单纯的山水画成为黄鹤楼“观天下”精神的象征;吴作人的《鹰击长空》则与黄鹤楼“登高望远”的意象结合,成为“进取精神”的文化符号。

这些符号通过展览的叙事被不断强化,并融入游客的记忆与传播中。例如,许多游客在社交媒体中将“登黄鹤楼”与“赏名家画”并提,形成“黄鹤楼 Σ=Σ 文化地标 + 艺术殿堂”的认知。这种转化使书画藏品超越了艺术本身的价值,成为黄鹤楼文化传播的“载体”,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

(三)传播渠道的延伸:从“展示空间”到“多元互动”

黄鹤楼公园并未将展览局限于特定的展示空间,而是通过多元渠道延伸传播效果。例如,在园区诗碑廊,将名家书法进行数字化呈现,对馆藏启功、沙孟海等名家的书法作品,不仅高清展示其笔墨细节,还配以专业的语音导览,解读作品的风格特点与 黄鹤楼的文化关联,吸引更多的游客通过自己的喜好参与其中;在展览现场设置“书画临摹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创作,强化对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理解;联合教育机构开展“跟着名家画黄鹤楼”活动,使展览内容走进校园,实现文化传播的代际传递。

这些渠道的拓展,使展览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提升了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与参与度,尤其增强了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优化路径:提升展览叙事与传播效果的思考

(一)强化叙事的“在地性”表达

当前展览虽已结合黄鹤楼的历史文化,但可进一步强化“在地性”。例如,针对不同季节策划主题展览:春季结合“江城樱花”,展出孙其峰、鲁光、袁宏等名家描绘花鸟的作品,画中绽放的花枝与黄鹤楼的建筑轮廓相互映衬,突出“楼与花”的共生意境;秋季围绕“长江秋色”,陈列黄松涛、施江城、袁晓岑等名家的山水作品,呼应“黄鹤楼望长江”的经典场景。通过将展览与地标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更紧密地结合,使叙事更具场景感,增强观众的沉浸体验。

(二)深化“科技 + 文化”的融合传播

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展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可尝试通过 AR 技术,让观众用手机扫描画作时,看到画中场景与黄鹤楼实景的动态叠加——如扫描馆藏某幅《黄鹤楼图》,画面中会浮现崔颢题诗的虚拟场景,或展现画作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诗、画、楼”的交融。这种技术赋能能让年轻观众更直观地理解“画与楼”的关联,提升文化传播的吸引力。

(三)构建“展览- 研究- 教育”的闭环体系

目前展览的学术研究支撑稍显不足。可联合艺术院校、博物馆学者,对藏品与黄鹤楼的文化关联进行深入研究,针对馆藏名家作品,开展关于“现当代艺术名家与黄鹤楼文化意象构建”的专题研究,形成系列论文或专著,为展览叙事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如针对青少年设计“书画中的黄鹤楼”课程,通过展览导览、作品解析、动手创作等环节,实现文化传播的系统化与长效化。

结论:黄鹤楼公园的名家书画展览,通过时间、空间、情感三重叙事维度,成功实现了从“藏”到“赏”的文化转化,在传播黄鹤楼历史文脉、提升公众文化认知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些实践表明,历史地标性场所的藏品展览,不应局限于“展示”本身,而应深入挖掘藏品与地标的文化关联,通过精准的叙事策略,让“藏”的价值在“赏”的过程中被激活、被传播。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公众需求的变化,展览还需在在地性表达、科技融合、教育延伸等方面持续优化,使书画藏品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艺术与大众的桥梁,让黄鹤楼的文化魅力通过“藏”与“赏”的互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黄鹤楼志》2021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余楚民《黄鹤楼藏画集》2015 武汉出版社

[3] 杨仁恺 等.《中国书画》2001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