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打破学科边界,实现知识融合

作者

芦海艳

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二小学(兰炼二小) 730060

摘要: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理念,本文探讨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的价值与策略,通过融合数学思维、语文阅读、音乐节奏及美术创作等多元学科元素,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语言学习与逻辑思维、审美体验、文化理解的有机统一。研究表明,跨学科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其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知识融合;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跨学科教学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小学英语教学需突破单一语言训练的局限,通过学科交叉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认知视野。

一、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价值分析

(一)促进认知结构的整合建构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跨学科教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建立多元知识联结[1]。英语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融合,能够激活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网络,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图式,这种整合式学习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实现认知跃迁。

(二)实现多元智能的交互发展

借鉴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英语跨学科教学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在STEAM教育框架下,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等产生协同效应。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跨学科任务,实现能力矩阵的立体化发展。

(三)推动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

从全人教育视角出发,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整体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科学探究、审美创造等素养相互渗透,形成“1+1>2”的增值效应。这种教学模式呼应21世纪技能框架,培养具有跨文化理解力和创新思维的未来人才[2]。

二、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有效策略

(一)结合数学思维,解密英语语法

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特点与英语语法规则具有内在契合性。将数学中的分类归纳、公式推导等方法应用于语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框架,降低语法学习的抽象性。通过数学化的语法呈现方式,可以使语言规则可视化、结构化,提升学习效率[3]。

在教授“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数学思维进行语法教学。首先将重点句型分解为结构模块:主语模块、谓语模块和宾语模块,用不同颜色的磁贴分别表示。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模块组合练习,直观理解句子构成。随后开展“数学替换”训练,以基础句型“I would like some milk.”为原型,设置替换练习。教师提供食物词汇库,学生进行宾语替换;引入人称代词库,训练主语替换。通过系统性替换训练,学生掌握句型变化规律。最后制作“语法公式表”,将句型结构用数学符号表示。例如用“S+V+O”表示基本结构,用箭头标注变化规则。学生根据公式自主生成新句子,完成从理解到应用的过渡。这种教学方式使抽象的语法规则变得具体可操作,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二)借鉴语文阅读,提升英语理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对英语课文的理解停留在单词层面,很难把握整体内容[4]。其实语文课上的阅读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英语学习中。语文老师常教孩子们抓住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方法用在英语阅读上同样有效。

以“Unit 6 In a nature park.”为例。这节课主要描述自然公园里的景物,如果只是机械地教单词和句子,孩子们很难真正理解课文。我们尝试把语文课上的“三步阅读法”用到这里。第一步是整体感知。就像语文课上先通读全文一样,教师先让孩子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有个孩子说:“老师,我好像看到了清澈的湖水和绿油油的山!”这说明他已经开始理解内容了;第二步是分段理解。教师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公园入口、湖边景色、山上风景。带着孩子们一段一段读,就像语文课分析段落那样。我们找出每段的关键词,比如第一段的“entrance”、“path”,第二段的“lake”、“bridge”。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很快理清了文章结构;第三步是深度理解。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左边列语文问题,右边列英语问题。比如:“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对应“What's this paragraph about?”“作者为什么特别提到这座桥?”对应“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the bridge?”孩子们先用中文思考,再尝试用英文回答。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培养了英语思维能力。下课时,很多孩子都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内容了,有个孩子甚至说:“老师,英语课文也能像语文课文一样分析啊!”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激活了孩子们已有的语文阅读经验。当他们发现英语学习也可以运用熟悉的思维方式时,畏难情绪就减轻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不仅教会了语言知识,更培养了真正的理解能力。

(三)借助音乐节奏,强化英语语感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们发现很多孩子说英语时缺乏节奏感,句子读得生硬。其实音乐和语言有很多相通之处,把音乐元素融入英语教学,能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歌曲、节奏练习等方式,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

在教授“Unit 6 How do you feel?”时,老师准备了一首改编自两只老虎的英文歌曲。上课时先播放歌曲,让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当唱到happy、sad、angry等情绪单词时,老师引导孩子们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接着把课文中的重点句型“How do you feel? ”“ I feel...”编成“chant”,配合拍手节奏朗读。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些句子的语调变化。最后进行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情绪,用不同的节奏和语调来表演对话。有个平时不爱开口的学生,在音乐带动下也积极参与,读得特别有感情。

(四)引入美术创作,丰富英语表达

英语学习不能停留在机械记忆上,要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并运用语言。美术创作是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画画、手工等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把抽象的英语单词和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加深理解的同时也激发表达欲望。

在教学“Unit 1 How tall are you?”时,老师设计了“班级身高树”的活动。先让孩子们用尺子测量自己的身高,记录下数据。然后每人发一张树叶形状的纸片,要求在上面画出自己的自画像,并用英语写上身高数据。有个学生画得特别认真,不仅写上了“I am 1.45 meters tall”,还加上了“I am taller than...”的句子。最后把所有树叶贴在一棵大树的树干上,形成班级身高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身高表达,还自然运用了比较级。展示环节中,孩子们都抢着用英语介绍自己和同学的身高情况,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三、结语

总而言之,跨学科教学是小学英语改革的重要方向,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在于思维方式和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数学思维的逻辑训练、语文阅读的深度理解、音乐节奏的韵律感知以及美术创作的视觉表达,英语学习从机械记忆转向意义建构,从单一技能发展为多元能力。未来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挖掘学科融合的切入点,设计更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让英语真正成为联通世界的桥梁。唯有打破学科边界,才能实现“1+1>2”的教育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意妹.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4,(07):10-13.

[2]华方瑞.跨学科整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求知导刊,2024,(20):53-55.

[3]廖晨.新课标下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策略分析[J].校园英语,2024,(28):154-156.

[4]孙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实践与探索[N].山西科技报,2024-07-01(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