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的调查策略的研究
赵坤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南杂木镇中学 113217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农村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成长环境的独特性,面临着诸多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因素。心理危机若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还可能对其未来的人生轨迹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调查的重要性
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调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关乎个体健康成长。农村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较为脆弱。通过调查能及时察觉他们潜在的心理危机,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行为偏差,从而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与干预,助力他们形成健全人格,保障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有利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了解心理危机状况,学校可据此优化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安排课程与活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提高学习积极性与效果,推动农村教育全面发展。
2 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2.1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着深远影响。在家庭教育方式上,部分农村家长受传统观念束缚,采用专制型教育,对孩子要求严苛,只看重成绩,忽视孩子内心需求。孩子长期处于高压之下,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易产生压抑、逆反心理,积累心理问题。同时,家庭结构不完整也是一大隐患。众多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留下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关爱,遇到困难无人倾诉,安全感缺失,在成长关键期易迷失方向,出现心理危机。
2.2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诸多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危机产生。一方面,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农村学校过于强调成绩,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主科教学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被边缘化。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稀缺,即便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难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长期处于高强度学习压力下,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3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的调查策略
3.13+1′ ”模式干预策略
加强亲子沟通:鼓励家长定期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即使不在身边,也要保持密切的情感联系。例如,家长每周至少安排一次专门的时间与孩子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开展农村家长学校,组织各类培训活动,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引导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比如,邀请教育专家举办讲座,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和识别能力。使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引导。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习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应对方法。
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可以大规模地收集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的相关信息。在设计问卷时,要涵盖心理危机的各种表现以及可能产生的原因,如情绪状态、行为表现、家庭情况、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实例:以某农村中学为例,研究者设计了一份《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如性别、年级、家庭住址等)、情绪体验(“你是否经常感到焦虑?”“你是否容易情绪低落?”等)、行为表现(“你是否有过逃学的想法或行为?”“你是否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家庭环境(“父母是否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是否经常关心你的学习和生活?”等)和学习压力(“你觉得学习压力大吗?”“你每天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大约是多少?”等)等部分。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68 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该校有 30% 的学生经常感到焦虑, 20% 的学生有过逃学的想法,约 40% 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些数据为深入了解该校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提供了重要依据。
3.3 心理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融入课堂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积极的人生态度。
开展主题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心理健康和德育主题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比如,举办“阳光心态,健康成长”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应对心理问题的经验。
3.4 观察法
观察内容:观察农村初中生在课堂学习、课间活动、集体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重点关注那些表现出心理危机迹象的学生,记录他们的异常行为和情绪变化。观察方法: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自然观察法是在不干扰学生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参与观察法是研究者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观察记录:在观察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信息。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文字描述、表格统计等方式,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问题不容忽视,其表现形式多样,产生原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查策略,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的实际情况。这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农村初中生学校适应与攻击性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郭雅煊;谢梦; 董及美; 姜先朝.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5(11)
[2] 提升初中生自控力的心理干预实践——以一则个案辅导为例 . 余香 . 现代教学 ,2025(08)
本文系 2023~2025 年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农村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LZX20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