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初中古诗词课堂活力的 “主问题”设计策略探讨
田春阳
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摘要:本文基于新课标理念,围绕如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设计“主问题”以激发课堂活力展开探讨。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古诗词课堂“主问题”设计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不足:问题设计缺乏整体规划,问题引导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问题探讨流于表面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点设计策略:基于教材深入挖掘,形成问题链;创设合适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这些策略旨在充分发挥“主问题”的引领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课堂活力和教学效果的双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力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智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主问题”设计是关键一环。问题设计得是否精当,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思考的深度。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在古诗词教学中设计“主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的现状与反思
(一)问题序列缺乏系统,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课堂探讨常常围绕“诗中意象、写作特点、意境情感”等孤立问题展开,问题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与递进性[1]。比如在教学写景诗时,教师直接抛出“描绘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无法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诗歌意境。课前备课未能充分考虑问题之间的梯度,导致学生理解停留在文字表层。
(二)问题情境设计单一,学习动机未能激发
课堂上教师习惯采用“朗读全诗-划分层次-逐句赏析”的固定模式,缺乏生动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边塞诗时,仅用几张历史地图就开始分析诗句;讲授山水诗时,简单播放风景图片便切入诗歌内容。情境创设未能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时代特点和人生经历,无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蕴。
(三)问题层次停留表面,思维深度有待提升
教师设计主问题时多局限于“诗句含义、修辞手法、意象特点”等基础层面,忽视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感悟作者情怀。课堂探讨难以延伸至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人生哲理。如在教学咏物诗时,过分关注物象描写技巧,未能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寄托与抒怀。
二、基于课堂活力的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一)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构建递进问题链条
关注古诗词在体裁、主题、情感表达上的内在联系。根据诗歌内容特点,构建“诗境感知-意象解读-情感探究-价值升华”的问题序列。基于《春望》这首诗的教学内容,构建由浅入深的问题序列。从诗句字面含义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的凄凉景象,感受诗人对长安沦陷的痛心[2]。进而探讨“花溅泪、鸟惊心”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在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引导学生分析战乱背景下诗人思乡情怀的深切。最后通过“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体会诗人因忧国思家而憔悴的形象。设置问题时注重朗读感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针对重点意象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将诗歌创作背景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心境变化,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活探究学习动力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课堂氛围。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还原诗歌创作背景。围绕《赤壁》诗歌教学,精心设计贴合历史文化内涵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通过古战场图片、战争复原视频等直观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选取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考古探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折戟沉沙铁未销”中的历史遗迹意象。通过朗读“东风不与周郎便”等诗句,让学生品味诗人借古喻今的寄托。设置“历史对话”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铜雀春深锁二乔”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人物命运。组织小组讨论,探究诗人为何选择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结合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赤壁地理位置及其军事意义。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思考。设计“诗史对话”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蕴含的历史反思。
(三)注重问题层次递进,培养深度思维品质
按照诗歌解读规律,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体系[3]。基于《卖炭翁》这首诗,设计层次递进的问题体系,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涵。第一层次聚焦人物形象刻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描绘了卖炭翁怎样的外貌特征?通过这些细节能看出他生活的什么状态?第二层次关注生活困境展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反映了卖炭翁家庭的什么处境?为什么说“心忧炭贱愿天寒”体现了人物的无奈?第三层次深入分析社会矛盾:“翩翩两骑来是谁”到“系向牛头充炭直”这一段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宫使的行为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第四层次引导思考创作特色:诗人为什么选择从卖炭翁的视角来反映社会问题?结尾处“半匹红纱一丈绫”的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第五层次升华主题意蕴:诗人通过卖炭翁的遭遇要揭示什么样的社会矛盾?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字词句义的理解基础上,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思维能力。
结束语
“主问题”设计是盘活古诗词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树立问题意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有开放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同时,要注重把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体验、审美品位、人生哲理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古诗词的魅力,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娜.初中古诗词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交互式微课的设计和应用[D].海南师范大学,2024.
[2]贾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23.
[3]何敏.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