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危大工程安全管理全流程管控体系及实践案例研究

作者

杨明

湖南湘江新区开发建设局 湖南长沙 4100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向深、高、大方向发展,危大工程的规模与复杂度持续提升,安全管理难度显著增加。据住建部 2018-2023 年事故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建筑施工较大及以上事故中,危大工程相关事故占比达 63.5%,其中深基坑坍塌、高支模失稳、起重机械倾覆三类事故致死人数占总量的 72.3%. 。典型案例如:2021 年某省 "7⋅26" 深基坑坍塌事故(10 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 3000 万元);2022 年某市 a11⋅3w 高支模坍塌事故(5 人遇难,直接原因为立杆间距超标)。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环节的技术优化(如支护结构设计、监测技术应用),而对全流程管控体系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本文通过整合规范要求与工程实践,结合 12 个典型案例(8 起事故案例、4 起成功案例),解析危大工程安全管理的核心矛盾与解决路径,为工程管理人员提供“理论+ 实践”的双重指引。

一、前期策划:风险防控的源头治理

前期策划是危大工程安全管理的基础,其核心在于通过方案编制、专家论证与资源配置,将风险管控嵌入工程实施前的各个环节。

(一)专项施工方案的精准编制

专项方案是危大工程安全管理的“技术纲领”,需实现“风险可识别、参数可量化、措施可落地”。某建筑集团 2018-2023 年统计的 500 个危大工程数据显示,未编制专项方案的 32 起事故中,事故率为 16.8% ;规范编制的468 起事故中,事故率为2.0%,前者为后者的8.4 倍(基于卡方检验,p<0.05),印证了方案的基础作用。

1. 风险辨识与分级

采用 LEC 法(可能性 L- 暴露度 E- 后果严重度 C)对风险量化分级,是方案编制的前提。以某滨海深基坑工程(2023 年)为例,地质勘察显示地下水位埋深 1.2m,存在管涌风险(L=3、E=6、C=40,风险值 720,属Ⅰ级极高风险),方案针对性设计“止水帷幕 + 减压井”系统,最终规避了施工期间的管涌事故。反观 2020年某城中村改造项目,高支模方案未识别台风天气风荷载风险(当地 5-9 月平均风力 6 级,属可预见风险),架体抗风稳定性不足,施工期间突发阵风导致倾覆,造成3 人死亡——直接原因为风险辨识遗漏。

2. 技术参数与工艺标准

方案中的技术参数需实现“毫米级管控”。某省住建厅事故通报显示,37% 的高支模坍塌事故与立杆间距超标相关:2022 年某市“11·3”高支模坍塌事故(5 人遇难)调查显示,事故直接原因为立杆间距从方案规定的≤ 1.2m 违规放宽至 1.5m,导致架体承载力不足。规范参数的严格执行至关重要:如起重吊装中钢丝绳安全系数需≥ 6(某桥梁项目使用安全系数 5.8 的钢丝绳吊装 20t 构件,导致绳体断裂,构件坠落);深基坑分层开挖厚度需≤2m(某地铁项目违规一次开挖4m,引发边坡失稳)。

3. 安全保障措施

防护设施的缺失是事故扩大的重要诱 。2 程因未设置临边防护栏杆(规范要求1.2m 高),一名工人失足坠落 12m 深基坑致死; 铺脚手板(搭接长度 150mm),并设置1.8m 高防护网,成功阻止了一 名 同样关键:某市政项目深基坑监测点间距达50m(规范要求≤20m),未能及时发现局部边坡5mm/d 的快速位移,最终引发坍塌。

(二)专家论证的核心价值

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如深基坑深度 ⩾5m 、高支模搭设高度 ⩾8m )需通过专家论证规避方案缺陷。某智库2023 年研究显示,经专家论证的危大工程事故率较未论证项目降低 62% ,论证焦点集中于三方面:

1. 方案合规性

2022 年某超高层项目高支模方案 杆采用搭接(规范要求:除顶层顶步外严禁搭接)被专家论证否决,避免了类似 2019 年某酒店项目因 致的坍塌事故(当时死亡 5 人)。专家需核查方案与《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16) 标准的一致性,如深基坑支护结构是否考虑周边建筑沉降影响(某项目因未核算邻近3 层民房荷载,支护桩位移导致民房开裂)。

2. 计算书准确性

高支模立杆承载力计算需考虑轴向力与风荷载组合,某会展中心项目计算书遗漏风荷载分项系数(1.4),专家复核时发现承载力设计值仅为计算值的 89%,修正后避免了潜在风险。深基坑抗倾覆验算中,某项目抗倾覆力矩/ 倾覆力矩=1.1(规范要求≥ 1.2),专家要求增加锚杆数量后,稳定性达标。

3. 风险防控可行性

软土地层深基坑采用“放坡开挖”的可行性需专家论证,某开发区项目在淤泥质土层(fak=80kPa)中违规放坡1:1.2,专家论证未通过,但施工单位擅自实施,最终引发20m 范围滑坡;而某项目采纳专家建议,采用“SMW 工法桩+ 内支撑”体系,成功控制了软土地层变形。

(三)资源配置与技术交底

人员与设备的适配性是方案落地的保障。某央企 2023 年数据显示,持证人员操作的起重机械事故率是无证人员的1/15 :2023 年某物流园项目因无证人员操作塔吊,误触限位装置导致吊物坠落,造成2 人死亡;而某地铁项目要求架子工持特种作业证上岗,并经高支模专项培训(考核通过率需 ⩾90% ),施工期间未发生安全事故。

材料验收的“毫米级管控”同样关键:某项目高支模钢管壁厚实测 3.2mm(规范要求 ⩾3.6mm ,允许偏差-0.36mm,即最小3.24mm),承载力不足引发局部坍塌;而某企业建立 “钢管壁厚扫码溯源系统”,不合格材料退场率达 100% 技术交底需避免“纸上谈兵”,某项目采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视化交底,对比传统文字交底,工人对“剪刀撑角度45° -60°”的理解正确率从 62% 提升至 95% 。

二、过程管控:动态风险的实时防控

危大工程风险随施工阶段动态变化,需通过工序管控、实时监测与隐患整改构建“防线”。某住建部 2023年调研显示,过程管控到位的项目,事故隐患整改率达98%,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6%)。

(一)分部分项工序的精准管控

1. 深基坑工程

分层开挖与及时支护是关键。某铁路项目(2023 年)采用“分层 2m+ 随挖随撑”工艺,支护滞后时间≤ 12h,最大位移控制在 35mm ;而某住宅项目为抢工期,一次开挖 6m 且 24h 未支护,导致边坡坍塌 500m³。降水系统需保证地下水位低于开挖面 0.5-1m ,某地下室项目因降水井间距达 20m(砂土层规范 ⩽15m ),开挖面出现涌水,延误工期15d。

2. 高支模工程

立杆底部垫板(50mm 厚木板,面积≥ 0.1m2 )可分散荷载,某教学楼项目用砖垫替代垫板,导致立杆沉降8mm,架体倾斜;而某项目严格执行垫板要求,沉降仅2mm。混凝土浇筑需对称推进,某剧院项目大跨度梁(36m)从一端单向浇筑,导致架体侧向位移12mm,紧急停工加固;某会展中心采用“两端向中间分层浇筑”(每层厚500mm),位移控制在3mm 内。

3. 起重吊装工程

试吊环节(离地 300mm 停顿 5min)可暴露隐患,某电厂项目试吊时发现吊钩保险卡失效,及时更换避免了吊物坠落;而某钢结构项目省略试吊,直接起吊 15t 钢构件,钢丝绳跳槽导致构件侧翻。多机抬吊时,某桥梁项目4 台起重机同步系数达0.2m/s(规范 ⩽0.1m/s ),引发构件扭曲变形,修正后同步系数控制在0.08m/s。

(二)动态监测与预警响应

某智慧工地平台(2023 年)数据显示,采用自动化监测的危大工程,预警响应时间从 4h 缩短至 15min。深基坑监测中,某地铁项目(2023 年)用测斜仪监测深层土体位移,当发现速率达 32mm/d(报警值 30mm/d)时,立即停工回填,避免坍塌;而某项目人工监测(1 次/d),未能发现夜间突增的50mm 位移,次日出现垮塌。高支模监测需关注立杆沉降与内力,某体育馆项目(2022 年)在浇筑阶段实时监测,发现局部立杆内力达设计值90%,立即停止浇筑并增加临时支撑;某项目忽视监测数据,内力超110% 时仍继续施工,最终架体失稳。数据传输的及时性至关重要,某项目采用北斗定位系统,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管理平台,异常时自动推送至项目经理手机,响应效率提升3 倍。

(三)现场巡查与隐患整改

项目经理每日巡查需聚焦“致命隐患”:某项目(2023 年)发现高支模立杆悬空(用砖垫),立即停工整改,避免了类似2022 年某项目的坍塌事故;而某企业安全员未履职,放任起重机械力矩限制器失效,导致塔吊倾覆。隐患整改需形成闭环,某项目对“钢丝绳断丝超标”(12 丝,规范 ⩽10♯2 )的整改,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复工;而某项目仅口头整改,最终引发事故。

三、应急处置:事故后果的最小化

危大工程事故具有突发性,完善的应急体系可显著降低损失。某应急管理部 2023 年统计显示,配备专项预案的项目,事故伤亡率降低58%。

预案需针对工程类型差异化设计。深基坑坍塌应急中,某地铁项目(2021 年)预案明确“边坡反压用砂袋(每袋50kg)、警戒区半径50m”,事故中按预案处置,1h 内控制险情;而某项目预案未明确反压材料,延误救援4h,坍塌范围扩大 3 倍。

高支模坍塌救援需避免二次伤害,某项目(2022 年)预案规定“用液压顶杆稳定未坍塌架体”,成功救出2 名被困工人;某项目盲目切割钢筋,导致二次坍塌,增加1 名遇难者。起重机械倾覆预案需包含“切断电源、千斤顶稳定机身”等步骤,某项目按此操作,避免了塔吊起重臂二次坠落。

(二)应急资源与演练

物资储备需满足实战需求,某深基坑项目(2023 年)配备20 根6m 钢板桩(应急支护)、3 台50m³/h 潜水泵,暴雨导致管涌时,10min 内启动设备,控制了水位;而某项目未备备用泵,管涌导致基坑积水2m,淹没施工设备。应急演练需实战化,某集团项目(2023 年)模拟“高支模坍塌”,检验“10min 内撤离、30min 内启动救援”目标,发现担架无法通过狭窄通道后,修改预案增加破拆设备;某项目演练流于形式,仅口头讲解流程,事故时救援人员手足无措。

(三)事故处置与复盘

2022 年某高支模坍塌事故中,施工单位第一时间启动预案,15min 内组织撤离,30min 联系消防救援,最终伤亡较同类事故减少 60% 。事故复盘需深挖根源,某项目通过录像回放发现“立杆间距超标 30% 且未监测”,此后修订《高支模搭设验收标准》,增加第三方检测环节。

四、监管责任与信息化赋能

(一)责任体系落实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是危大工程第一责任人,某央企(2023 年)对未履职的项目经理追责,危大工程事故率下降27%。监理单位需旁站关键工序,某项目(2023 年)监理未制止高支模立杆搭接,被追究连带责任;而某监理公司实行“验收签字前必测壁厚”(钢管),违规率从15% 降至3%。

建设单位不得压缩合理工期,某开发商(2022 年)要求深基坑开挖周期从 5d/ 层缩短至 3d/ 层,导致支护不及时,引发坍塌;某项目(2023 年)按规范工期施工(6d/ 层),安全完成开挖。

(二)信息化管控手段

智慧工地平台实现远程监管,某项目(2023 年)通过高清摄像头(360°旋转)实时监控高支模搭设,发现立杆间距超标后,10min 内推送整改通知;某项目未联网监控,违规搭设持续3d 未发现。

区块链技术保障责任追溯,某省“建筑安全链”平台(2023 年)记录材料验收、工序验收等信息,某事故中通过链上数据,1h 内锁定“钢筋焊接未达标”责任单位。大数据分析可预测风险,某平台(2023 年)通过历史数据发现“夏季(6-8 月)高支模事故占比 40%* ,推送预警后,相关项目增加高温时段检查,事故率下降 35%。

五、结论与建议

危大工程安全管理需贯穿“全流程、精细化、可追溯”原则,前期策划通过方案论证与资源配置筑牢基础,过程管控依托动态监测与隐患整改控制风险,应急处置借助预案演练降低损失,监管与信息化手段提供保障。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 方案编制引入“风险矩阵”工具:明确“可能性L(1-5 分)、暴露度E(1-6 分)、后果严重度C(1-10分)”的分级标准,通过L×E×C 值划分风险等级(如≥120 分为Ⅰ级极高风险),实现风险可视化。

2. 专家论证增加“反演分析”环节:模拟极端工况(如台风、暴雨

分析验证了“止水帷幕+ 减压井”系统的有效性,避免了管涌事故。

3. 推广北斗定位监测与 AI 视频识别技术:某项目(2023 年)应用北斗定位监测深基坑位移,数据实时上传平台,异常时自动触发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5min。

4. 应急演练采用“盲演”模式:不提前通知时间与场景,某集团项目(2023 年)通过盲演发现“应急物资存放分散”问题,优化后物资提取时间从15min 缩短至3min。

通过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可推动危大工程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守住建筑安全底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 [S]. 北京:住建部, 2018.

[2] JGJ80-2016,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 2023 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报告[R]. 北京:应急管理部, 2024.

作者简介:杨明(1974.11-), 男,本科,汉族,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指导、危房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