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头雁”展翅,“云品”高飞,百姓增收--记昆明市农果云商贸公司总经理云丽的乡村振兴实践

作者

杜艳萍 付晴岚 张小岚 王兴伟 潘晓刚

1.昆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云南 650500 2.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云南 650034 3.昆明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云南 6505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与人才驱动。在这一背景下,“头雁”群体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引领者,通过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带动农户,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昆明市农果云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云丽,正是这样一位“头雁”代表。她以电商为支点,将东川区深藏大山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探索出一条“品牌化、数字化、联农化”的乡村振兴路径。本文从云丽的创业历程、模式创新、联农机制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剖析其如何以“头雁效应”助力“云品”高飞,实现百姓增收。

一、从“电商小白”到“致富头雁”:云丽的创业历程

1.扎根乡土,发现机遇

云丽出生于云南东川,作为彝族姑娘,她对本地农特产品有着深厚的情感。她深知,家乡的农产品不仅味道独特,更是承载着彝族文化的瑰宝。于是,她开始深入调研,了解每种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种植技术及营养价值,为后续的电商推广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她偶然接触到电商领域,发现传统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限,大量优质产品因信息不对称而滞销。东川区的开花洋芋、七彩花生、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虽品质优良,却因缺乏品牌和渠道难以走出大山。云丽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决定通过电商平台打破地域壁垒。同时,云丽也意识到,要让这些农产品真正走出大山,必须解决包装、物流等关键环节,确保产品新鲜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份对乡土的深情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成为云丽创业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2.转型创业,初试锋芒

2020年,云丽成立昆明农果云商贸有限公司,以“农果云”电商平台为载体,整合东川区各乡镇合作社资源。她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将手撕西瓜、生态小芭蕉等小众产品打造成爆款。短短四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带动东川区19个村委会的20余个农产品实现规模化外销。在云丽的精心运营下,“农果云”电商平台逐渐在东川区乃至云南省内打响了知名度。她深知,要持续吸引消费者,就必须不断创新和丰富产品线。因此,云丽不仅关注现有产品的品质提升,还积极寻找和开发新的农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云丽也非常重视与农户的合作关系。她深知,只有让农户真正受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她建立了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户能够分享到电商销售的红利。这种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巩固了“农果云”的供应链基础。

3.融入“头雁”体系,提升发展动能

2023年,云丽被纳入东川区“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计划,参加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等系统化的电商运营与品牌管理培训。她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并在上海成立供应链公司,实现农产品从“产地直发”到“一线城市餐桌”的跨越。这一历程不仅体现了个人奋斗,更折射出政策扶持与人才培育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在“头雁”体系的支持下,云丽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农产品的持续热销与品牌塑造,必须走数字化营销之路。她带领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精准定位市场需求,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数字化渠道,进行个性化推广,极大地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二、电商赋能与“云品”出山:创新模式解析

1.数字化营销:破解农产品流通困境

云丽依托直播电商和社群运营,构建“农户—平台—消费者”的短链模式。例如,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展示农产品种植过程,以“原生态”故事吸引消费者;同时,与美团、拼多多等平台合作,开辟线上专营店,实现精准流量导入。同时,她还通过社交媒体发起“云品体验官”等活动,邀请消费者亲身体验农产品,并分享使用心得,形成口碑传播,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标准化与品牌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云丽提出“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促发展”的理念。她推动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19个乡镇的农副产品进行筛选和分级,并创立“亲情十九里”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统一包装、认证溯源,东川农产品的市场溢价率提高30%以上。例如,七彩花生经品牌包装后,售价从每斤8元提升至15元,农户收益显著增加。

供应链整合: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保障农产品新鲜度,云丽在上海建立仓储物流中心,引入冷链运输技术,实现48小时内从田间到城市的直达配送。同时,她与本地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确保农户“种得安心、卖得放心”。这一模式不仅降低流通损耗,还增强了市场抗风险能力。

三、联农带农:构建共同富裕的利益联结机制

1.“合作社+农户”:规模化经营与分工协作

云丽联合东川区42家农业合作社,形成“企业牵头、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产业链条。例如,在羊肚菌种植项目中,农户负责生产,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公司负责销售,三方按比例分成。2023年,该项目带动5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7000元。

2.技能培训:培育“新农人”群体

云丽定期举办电商培训课程,教授农户直播技巧、包装设计等技能。2024年,她与东川区人社局合作,开设“乡村振兴电商学院”,累计培训新农人1200余名,其中30%的学员自主开设网店,形成“头雁带群雁”的辐射效应。

3.公益助农:强化社会责任

在盈利的同时,云丽注重回馈乡村。她发起“一村一品”助农计划,免费为贫困村设计品牌、搭建网店。例如,帮助阿旺镇贫困户销售滞销核桃,仅一个月便售出10吨,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积极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捐赠资金用于修缮学校和道路,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她深知教育对于乡村未来的重要性,因此设立了“云丽奖学金”,鼓励乡村学子努力学习,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通过这些公益活动,云丽不仅帮助了当地农民,也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1.当前困境

同质化竞争加剧,部分农产品缺乏独特性,面临市场饱和风险。供应链成本高:冷链物流与仓储投入大,压缩利润空间。人才流失问题:青年劳动力外流,制约产业升级。

2.突破方向

深化三产融合,探索“农业+文旅+研学”模式,如开设采摘体验基地,提升产业附加值。科技赋能生产,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种植智能化,降低人力成本。政策协同支持,呼吁政府加大电商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扶持体系。

3.愿景规划

云丽计划未来三年内,将“亲情十九里”品牌覆盖全省,并拓展至东南亚市场;同时,推动成立“云南乡村振兴电商联盟”,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更多“云品”走向世界。

结论:头雁振翅与乡村振兴的共生逻辑

云丽的实践表明,“头雁”不仅是产业创新的先行者,更是利益共享的推动者。她以电商为杠杆,撬动“云品”出山,构建了“品牌提升—市场拓展—农户增收”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的成功,既得益于政策支持与人才培育的“土壤”,也离不开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内核”。未来,随着更多“云丽式”头雁的涌现,乡村振兴将加速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共富”,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昆明信息港.(2024).新阶助力乡村振兴2024“春融同心·咖位网谈”主题活动首场沙龙成功举办.

2.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2024).“头雁”展翅飞振兴“加速跑”.

3.农民日报.(2024).95后“头雁”领飞:助力高山蔬菜出山引领乡村振兴.

姓名:杜艳萍,出生年月:1972年12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云南红河,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