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对比阅读中 “主问题”设计方法探究
吴晓红
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摘要: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对比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依托诗词内容、剖析意象与意境、比较语言风格及分析表达技巧四个维度,探讨了主问题设计的方法。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指向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研究表明,有效的主问题设计能够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其比较思维和审美素养,对推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对比阅读;主问题设计;审美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对比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如何通过有效的主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其比较鉴赏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依托诗词内容设计“主问题”
在对比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具体内容与思想内涵。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次北固山下》与《观沧海》为例,这两首诗都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场景,但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请比较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及其表达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细致分析,可以发现《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潮平两岸阔”等意象营造出一幅江南秀美的自然图景,而作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又抱有“多事何须说,归帆落照边”的怅惘之情;《观沧海》则通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开阔视野,表达了作者面对大海时的豪迈气概。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中景物描写的异同,引导学生体会谢朓与曹操不同的精神境界,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感受?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1]。
二、剖析诗词意象与意境设计“主问题”
在诗词对比阅读教学中,意象分析是理解诗歌艺术特色的重要手段。据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以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天净沙·秋思》的对比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主问题:“两首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各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如何构建诗歌意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品味诗中的重要意象,进而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子规啼”“明月”等意象所营造的悲凉意境,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则构建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日意境,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意象的选择和组合方式,理解两首诗在意境营造上的区别:一个侧重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一个着重抒发思乡之情。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延伸性问题:“这些不同的意象和意境,如何反映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诉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意象,同时也可以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
三、比较诗词语言风格设计“主问题”
在诗词对比阅读教学中,语言风格的分析是把握作品艺术特色的关键。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节奏等多个角度入手,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2]。以八年级上册《黄鹤楼》与《使至塞上》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两首诗在用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这些语言特点形成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细致分析《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沉郁之感,以及“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悠远意境。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使至塞上》通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练对仗,是如何勾勒出壮美的塞外风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一个含蓄深沉,一个清新明快,从而体会不同的艺术追求。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诗人如何通过语言的精心选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比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切实感受两首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语言特点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四、分析诗词表达技巧设计“主问题”
在诗词对比阅读教学中,表达技巧的分析是理解作品艺术手法的重要途径。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八年级上册《野望》与《钱塘湖春行》的对比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两首诗各自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技巧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野望》中“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生动地表达思乡之情。接着,引导学生分析《钱塘湖春行》通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生动的动态描写,如何展现了春天的盎然生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在表达技巧运用上的特色:一个以意象的情感寄托见长,一个以动态描写取胜。为了深化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延伸性问题:“这些表达技巧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不同表达技巧带来的艺术效果[3]。
结束语
通过对初中语文古诗词对比阅读中主问题设计方法的探究,我们发现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鉴赏中提升理解能力和审美素养。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这些问题设计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开发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发展,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廖一徽.高中古诗词“主问题”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1):33-35.
[2]叶应松.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24,(03):37-40.
[3]陈彩仙.统编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自读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