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实践

作者

谭敬文

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镇农业农村发展和财务服务中心  云南弥勒  652315

引言

弥勒市有着广泛的玉米种植面积,多个乡镇均有大规模种植,提高玉米单产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传统密植易引发群体郁闭、倒伏等问题,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提升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优化实践,通过品种选育、种植模式创新及田间管理精细化,显著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对推动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优化实践的试验设计

其一,试验地点与材料。试验地点为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镇,年平均气温17.3c ,年平均降水量 1100 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阳光充足、无霜期长,满足玉米种植的条件。当地红壤肥力中等,疏松透气,pH 值 6.5,有机质偏低,具代表性。试验选用“云良一号”玉米品种,系云南农科院选育的优良杂交种,株型紧凑、耐密植,适应性与抗逆性强,符合密植高产研究需求,产量潜力大,有望通过技术优化提升产量。其二,试验处理设置。设置三个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处理A(每亩 4000 株)、处理B(每亩 4500 株)、处理C(每亩5000 株)。通过调整株距实现不同密度,处理A、B、C 株距分别为0.21 米、0.19米、0.17 米,行距统一为 0.8 米。三个处理施肥方案相同:基肥采取每亩 2000千克腐熟农家肥、40 千克三元复合肥,整地时施入;追肥分两次,大喇叭口期每亩 20 千克尿素,抽雄期每亩 10 千克尿素。采取滴灌模式,在播种期、拔节期等关键时期,依土壤墒情灌溉,每次每亩灌水量20-30 立方米,防止过度灌溉。播前用含噻虫嗪和咯菌腈的种衣剂包衣;生长期巡查,蚜虫用吡虫啉喷雾,玉米螟大喇叭口期用颗粒剂灌心,锈病和大小斑病用三唑酮等药剂防治。对照处理采用当地常规密植技术,每亩3500 株,行距为0.8 米、株距为0.25 米,基肥每亩 1500 千克农家肥、30 千克三元复合肥,大喇叭口期追施 15 千克尿素。其三,试验田布局与观测项目。试验田划分为 4 个区组,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区组含处理A、B、C 及对照处理,防止处理时互相干扰。田块四周设保护行,种植同品种玉米,削弱边际效应。观测定期开展,覆盖出苗期、拔节期等生育时期。各时期随机选 10 株,测量株高、茎粗、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并算平均值。成熟期应考查穗长、穗粗等产量因素,每个小区随机收 10 株,实收计产并折算每亩产量。并同步定期开展病虫害调查,记录发生种类、程度和面积。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小区选 5 个点,每点查 20 株,记录株发病率和严重度,计算整体防治效果。

2 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优化实践的实施过程

其一,整地与施肥。玉米播种前,试验田需深耕25-30 厘米以打破犁底层,随后耙耱碎土、平土,使土壤上松下实、细碎平整,促使土壤结构团粒形成。提前采集土样送检,掌握磷、氮、钾及有机质含量,依此和玉米需肥规律制定施肥方案,通常每亩施腐熟农家肥 2000-2500 千克作基肥,配 40-50 千克三元复合肥。复合肥播种时侧深施于种子旁 5-10 厘米处防烧种,整地时农家肥撒施后翻入土中。其二,播种与密度控制。根据云南省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玉米品种特性,一般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播种,选择在春季地温稳定通 10-12% 时实施。采用机械精量播种的方式,这种播种方式能够精确控制播种量和播种深度,提高播种质量,提高萌发率,确保种子均匀分布。播种深度控制在 3-5 厘米,过浅会使种子容易落干,影响出苗率,过深会导致种子出土困难。严格按照试验设计的种植密度进行播种。在播种前,根据行距和株距要求,对播种机实行精确调试。其三,田间管理。播种后 7-10 天查苗,缺苗处用预备苗补苗并浇定根水。3-4 叶间苗,去弱病杂苗;5-6 叶时定苗,均在晴天下午开展,留苗数按预定密度,中耕除草,深度 3-5 厘米。大喇叭口期每亩追尿素 20-25 千克,覆土后依墒情灌溉,中耕除草深度 8-10 厘米,有利于提升玉米产量。花粒期按需灌溉,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抽雄开花期和灌浆期各一次。其四,病虫害防治。玉米各生长期专人定期巡查,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记录病虫害情况。设诱捕器监测害虫动态。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制剂,如赤眼蜂、苏云金杆菌。农业防治通过轮作、选抗病品种等改善环境,使抗病虫害能力持续增强。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诱杀等。化学防治在达标时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控用量和次数。

3 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优化实践的结果与分析

其一,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测量显示,株高随密度增加而增高,茎粗和叶面积减小,表明高密度抑制茎粗和叶片扩展,加快玉米发育。挖掘法研究发现,密度对根系发育影响显著。高密度下根系分布窄、缠绕、数量少、活力降、鲜重 0.8 千克;低密度下根系分布广、数量多、鲜重 1.2 千克、活力强,说明高密度限制根系生长,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和养分吸收。其二,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种植密度不断增加,玉米穗数增多,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下每亩穗数分别为 3400 穗、4400 穗、5400 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高密度时为 480 粒、280 克,低密度时分别为580 粒、320 克。相关性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穗粒数、千粒重负相关;与穗数正相关。其三,不同配套栽培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价。不同施肥水平处理显示,高密度下过量施肥致徒长、增倒伏风险并减产,低密度下适当增肥可促玉米生长增产,故施肥量需依密度调整。经过对比,滴灌能精准控水,保障各阶段用水,具备提效节水的特点,玉米生长及产量均优,还可减少蒸发与病虫害。病虫害防治试验表明,综合防治结合化学与生物防治优势,利于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防控病虫害效果较好。其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分析。采用优化的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虽前期灌溉设施和病虫害防治投入增加,但因产量显著提高,最佳种植密度及配套措施下经济效益最显著,每亩净收益平均增 300 元。优化技术对环境亦有积极影响,合理施肥减少污染,滴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综合防治减农药使用,实现农业增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实践在弥勒市的成功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将获得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保障产量与品质、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晓锋 , 徐红丽 , 杨科 . 郑州市夏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栽培技术 [J]. 中国农技推广 ,2025,41(05):46-48.

[2] 宗可栋 , 刘秀菊 , 李思梦 , 等 . 济宁市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与成本效益分析 [J]. 中国种业 ,2025(05):185-188.

[3] 曼苏尔·再肯 . 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科学防治举措[J]. 棉花科学 ,2025,47(0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