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预算单位财会监督的路径研究
刘科麟
四川省宜宾市财政预算编审绩效评价中心 644000
一、引言
当前部分预算单位仍普遍存在内控机制虚化、预算约束软化、监督效能弱化等突出短板,集中体现在:事前事中监督缺位导致的“屡查屡犯”痼疾、信息系统碎片化形成的监督壁垒、跨部门协同机制不畅造成的监督盲区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更成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瓶颈制约。
二、当前预算单位财会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内控机制执行流于形式。调研显示,约 40% 的基层单位未严格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 35% 的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未执行集体研究程序。某省专项检查发现, 28% 的单位存在财务审批“一支笔”现象,个别单位甚至出现会计、出纳岗位混同的情况。这种内控失效导致廉政风险显著上升,近三年因此引发的违规问题占比达 23% 。二是预算管理刚性约束缺失。数据显示,基层单位预算调整率平均达 42% ,远超 15% 的合理阈值。“两张皮”现象突出:一方面“突击花钱”问题频发,四季度支出占比高达 56% ;另一方面财政资金沉淀规模持续扩大,某市本级存量资金年增长率达 18% 。这反映出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执行监控缺位等深层次问题。三是监督责任虚化弱化。机构设置方面,约 30% 的单位未设立独立内审机构,监督职能由财务部门兼任;人员配备方面,专职监督人员占比不足 15% ;思想认识方面,超半数单位领导班子年度研究财会监督工作少于 2 次。某县审计发现,因监督缺位导致的违规问题整改率仅为 61% ,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技术监管支撑薄弱。一是监督时效性不足,预防功能弱化。调研显示,约 65% 的预算单位仍停留在传统的事后监督模式,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机制缺失。某省专项审计发现,仅 28% 的单位建立了嵌入业务流程的实时监督系统,导致违规问题平均滞后 6.8 个月才被发现。这种“马后炮”式的监督难以发挥风险防范作用,与现代化治理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二是监督层次较浅,治理效能受限。近年来事业单位开展的监督检查中, 82% 集中在票据合规、报销审批等基础层面,对资金使用效益、政策实施效果等深层次问题关注不足。典型案例分析表明,由于缺乏穿透式监督,约 40% 的存量资金闲置问题未被及时发现,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监督覆盖率不足 50% 。三是数据壁垒严重,协同机制不畅。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间存在明显的信息孤岛现象:数据共享率不足 35% ,监督标准差异率达 42% ,跨部门协作事项平均耗时长达 15 个工作日。某市试点显示,打通数据壁垒后,监督效率提升 60% ,问题发现率提高 45% ,充分证明协同监督的巨大潜力。
(三)人员队伍建设滞后。一是专业能力结构性短板较为突出。基层财务队伍普遍面临“三难”困境:人员招录难、培养难、留住难,年均流失率高达15%-20% 。新入职人员中具有财会专业背景的不足 60% ,对政府会计制度、政府采购政策等核心业务规范存在理解偏差,特别是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预算绩效管理等改革前沿领域专业储备明显不足。某省专项检查显示,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差错率高达 23% ,政府采购程序违规问题占比 31% 。二是监督职能弱化现象值得警惕。调研发现,约 40% 的基层单位尚未建立专职监督岗位,“业务优先”思维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在资金管理环节, 65% 的单位存在 " 重立项轻管理 " 现象;在绩效评价环节,仅 28% 的单位建立了全过程绩效跟踪机制。某市审计数据显示,因监督缺位导致的资金闲置率达 12% ,远高于省级平均水平。深层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基层单位年均专业培训不足 20学时;考核导向存在偏差, 82% 的单位绩效考核中监督指标权重低于 10% ;职业发展通道狭窄,财务人员晋升空间受限。建议从完善培训体系、优化考核机制、拓宽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系统施策。
三、加强财会监督的核心路径
(一)压实财会监督主体责任,构建常态化监督机制。预算单位要严格落实财会监督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专门管的工作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财会监督第一责任人,设立独立监督机构或配备专职监督岗位。二是将财会监督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监督工作。三是加强财会监督宣传教育,深刻认识财会监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完善监督结果运用机制,将监督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二)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监督体系。一是建设智能监控平台。依托财政大数据中心,构建覆盖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的全周期动态监控系统,设置智能预警规则(如单笔超预算支出自动拦截、异常资金流向实时预警),实现风险早识别、早处置。二是推进数据融合共享。完善财政与审计、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数据交换机制,建立“资金流 - 业务流 - 资产流”多维度比对分析模型,提升跨部门协同监管能力。三是创新区块链技术应用。
(三)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凝聚财会监督合力。一是强化纵向贯通。健全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监督信息共享与联合检查机制,对重大违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督闭环。二是深化横向协同。完善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的贯通协调机制,建立问题线索双向移送、联合核查和结果反馈制度,强化监督问责的刚性约束。三是拓宽社会共治渠道。
(四)加强能力建设,夯实监督基础。
一是开展分层分类精准培训。针对单位负责人、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责特点,开展差异化专题培训,重点解读《政府会计准则》《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强化财经纪律意识。二是打造专业化监督人才队伍。通过公开选拔、专项培养等方式,吸纳精通财政法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财会监督专家库,提升监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三是深化“以案促改”机制。
四、结语
加强预算单位财会监督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财政部门应当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着力构建 "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 的全方位监督网络,深化数字赋能,推进财政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智能识别、自动预警、全程追溯的智慧监督体系,推动财会监督由" 人防" 向" 技防" 转变,全面提升监督质效。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财会〔2023〕2 号)
[2] 郭建华,王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J]. 交通财会,2022(4).
[3] 张静 . 财会监督视角下推进科研事业单位“业财融合”实务中财务管理转型的若干问题及建议[J]. 中国总会计师,2024(07).
[4] 闫文秀,李培武,陈玉荣 . 财会监督背景下强化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应用的探讨[J]. 中国农业会计,2024.34(15).
[5] 冯欣,徐铃茜,杨慧 . 预算管理一体化下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总会计师,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