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改革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候小艳
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古诗词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探索。本文从情景模拟教学、跨学科融合教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四个维度,探讨了古诗词教学创新路径。通过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整合多学科知识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研究表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景模拟;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创新,如何让古诗词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古诗词教学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更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使命。本研究立足于教育实践,着眼于教学创新,探索构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古诗词教学新模式。
一、情景模拟教学:穿越千年,身临其境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以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沉浸在唐代战乱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在教室内布置简陋的农家院落场景,摆放破旧的农具、草席,播放悲凉的古琴曲,营造肃穆悲凉的氛围。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老妇、石壕吏、两个黄小儿等角色,通过朗诵对话体诗句,体验征徭役时期底层百姓的苦难。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扮演石壕吏的学生可以用严厉的语气喝问“夫也何在”,扮演老妇的学生则用哽咽的声音回应“夫在新市市”,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展现人物内心的悲痛。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诗人要以对话体写这首诗”展开讨论,探究诗人杜甫通过白描手法揭露统治者的苛政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情境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深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更能理解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培养对历史的思考与人文关怀[1]。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跨界融合,拓宽视野
跨学科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将古诗词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以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这首词与天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中秋节天文知识,了解月亮盈亏变化的科学原理,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刻寓意。在课堂上,播放这首词的古琴曲《水调歌头》,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音乐美,分析其中“低”“昂”“缓”“急”的韵律变化如何与作者的思绪起伏相呼应。引导学生欣赏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分析画作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与词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绘画临摹、配乐朗诵等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多维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在历史维度上,结合北宋政治形势,分析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心境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词人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2]。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文化素养。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数字赋能,创新体验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成为必然趋势。以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通过VR技术构建虚拟的飞来峰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飞来山上千寻塔,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诗境。与此同时,利用3D建模技术还原杭州宋代景观,帮助学生理解“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空间意象。除了视觉感受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在教室内营造雨后初晴、云雾缭绕的意境氛围,让学生深切体会“为爱西湖新样子”的诗人心境。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建立在线诗词学习社区,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登录学习平台,在虚拟空间中开展“诗词接龙”“意境描绘”等互动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借助智能评测系统,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诗词朗诵进行语音识别分析,从声调、节奏、情感等维度给出专业评价和改进建议,还能根据学生的朗诵特点,推荐适合的朗诵技巧训练视频。在课后延伸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AR技术在手机上扫描课本诗词,获取丰富的扩展学习资源,包括诗人生平、创作背景、名家讲解等多媒体内容[3]。
四、项目式学习:主动探索,实践创新
项目式学习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实践创新。以八年级下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系列研究性学习项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诗经之美”主题研究,引导学生从文学、音乐、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关雎》《蒹葭》等诗篇的艺术特色。基于此,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诗经》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走访当地老艺人,记录《诗经》民歌的传唱方式和曲调变迁。在诗词创作实践中,教师邀请本地诗词学会的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开设“诗词创作工作坊”,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格律规则,从简单的五言绝句创作开始,逐步尝试更复杂的诗体。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尝试将古诗词改编为现代诗、散文诗等新形式,激发创作灵感。在社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如在重阳节组织“登高咏怀”诗会,让学生吟诵古诗,创作新诗,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结束语
创新性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多维度的教学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更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本研究提出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初中古诗词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我们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让古诗词教学既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又焕发时代新气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蓝国荣.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2):50-52.
[2]杨明.浅论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新模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09):233-236.
[3]王书香.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