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策略点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陆利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215234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核心在于充分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紧密协同,以及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的有效融合。课堂教学作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探索并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学生主体地位;音乐素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则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旨在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教学评一致性”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奠定“教学评一致性”基石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石。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确保教学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以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田野》为例,笔者设定教学目标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理解歌曲主题和情感表达。歌曲《我们的田野》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描绘了田野的壮丽景色和人们的幸福生活。笔者通过播放歌曲、分析歌词和旋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同时,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歌曲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例如,笔者会问学生:“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者“你从歌词中感受到了哪些画面?”通过这些问题,笔者可以了解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2.准确演唱歌曲。在教授学生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准确演唱。通过反复练习和个别指导,笔者观察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并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例如,笔者会指出学生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发音、节奏等问题,并鼓励他们不断练习以提高演唱水平。同时,笔者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表达个人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不仅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还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和联想。因此,在教授歌曲时,笔者鼓励学生表达个人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笔者为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歌曲带来的情感和联想。通过这种方式,笔者可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歌曲的理解深度。同时,笔者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评一致性”内涵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丰富“教学评一致性”内涵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花之圆舞曲》为例,笔者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三拍子韵律:
听觉感知。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通过听觉感知音乐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在教授《花之圆舞曲》时,笔者播放了音乐录音,并引导学生闭眼聆听。通过听觉的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了三拍子韵律的特点。在聆听过程中,笔者还要求学生注意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变化,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笔者可以评估学生对音乐节奏和节拍的敏感度和掌握程度。
身体运动。身体运动是感受和理解音乐节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授《花之圆舞曲》时,笔者设计了一系列舞蹈动作,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身体运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还让他们更直观地体验了三拍子韵律的活力。在舞蹈过程中,笔者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协调、是否符合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变化,并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及时指导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笔者可以评估学生对音乐节奏和节拍的掌握程度以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情况。
创作表达。创作表达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授《花之圆舞曲》时,笔者鼓励学生用语言、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为笔者提供了评估他们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机会。例如,在绘画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和旋律创作一幅画作;在舞蹈环节,笔者则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和节拍编排一段舞蹈。通过这些活动,笔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三、多元化评价方法,强化“教学评一致性”效果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是强化“教学评一致性”效果的重要手段。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情况,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运用了多种评价方法。以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彼得与狼》为例,笔者针对课堂中的乐器音色特点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下评价:
听觉评价。听觉评价是评估学生对乐器音色敏感度和辨别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授《彼得与狼》时,笔者播放了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聆听并判断乐器音色的特点。通过听觉评价,笔者可以了解学生对乐器音色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笔者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口头评价。口头评价是评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乐器音色理解深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授《彼得与狼》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口头表达对不同乐器音色特点的理解和评价。通过口头交流,笔者可以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乐器音色的理解深度。同时,笔者还能够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品评价。作品评价是评估学生对乐器音色掌握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授《彼得与狼》时,笔者要求学生创作一段运用不同乐器音色特点的音乐作品。通过学生的作品,笔者可以直观地看到他们对乐器音色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笔者还能够根据学生的作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和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等措施,可以有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继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相信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引领下,小学音乐教学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燕.关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优化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3(10):123-125.
[2]朱霞炜.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1(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