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视域下中职电子专业智慧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吴杭
摘要:在中职电子专业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教育”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期待。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互联网技术进行认真的研究,教师能够将互联网教学方式带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智慧化水平和质量,有助于提升中职电子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克服,本文就“互联网+教育”视域下中职电子专业智慧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电子专业 智慧课堂 教学策略
在“互联网+教育”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部分中职电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对互联网教育模式理解不够透彻,使用不够熟练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难以提升智慧化课堂效果,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这一情况,中职电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自身的互联网素质,通过对互联网教学技术和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从而更好的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加强中职电子专业智慧的课堂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帮助,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
一、互联网教学资源整合
对于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来说,由于专业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想象与思考来了解相关原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对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让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了解专业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程度,并让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内容前提下,对专业内容进行探索与深化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当今网络上有很多成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为了提升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上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辅助教学,从而丰富自身的课件教学内容,为学生拓宽课堂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一些重点内容,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为学生搜集一些微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互联网微课的方式,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并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互联网教学资源。
二、互动式教学的设计
在构建智慧化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等互联网技术来加强课堂的互动环节。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在课堂上出现从事与学习活动无关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一方面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互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思考,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电子互动课件等方式,来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环节设置互动环节,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课堂提问、课堂游戏等等内容,从而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课堂学习的专注度。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对互动形式和互动内容进行充分的设计,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在这样的互动氛围下,教师还能够给予学生课堂上更多的课堂表现时间。
三、开展互联网个性化学习
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且学生对于专业的探索兴趣也是不同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互联网的使用方法,教师能够提升学生的互联网素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上课下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来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构建智慧课堂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让学生在遇到学习问题时,能够通过使用互联网平台来进行及时的询问与解决。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本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资料,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基础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中,中职电子专业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对未来教育形态的一次前瞻布局。通过整合互联网资源,创新教学策略,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更加开放、互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也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艳萍.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电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路径与探讨 [J]. 信息系统工程, 2024, (05): 149-152.
[2]郭成军. 互联网+时代中职生电子专业建设促进就业的研究 [J]. 科技风, 2021, (34):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