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田径教学课程构建
闫帅超 刘欣苑
郑州科技学院
摘要:本文聚焦于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的学生体能训练,探讨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田径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教材(如李鸿江《田径》第三版)的理论依据,提出课程构建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议,并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其可行性与有效性,旨在提高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
关键词: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体能训练;课程构建
一、引言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田径项目作为基础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对学生的体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在大学体育田径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生体能训练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李鸿江的《田径》第三版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基于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体能训练的需求。
二、高校体育田径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部分高校田径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学生对田径技术的掌握,如短跑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技术等。然而,对于体能训练目标的设定不够明确和全面。在一些高校的田径课程大纲中,对于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体能要素的提升缺乏具体的量化目标。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高校田径教学内容大多围绕传统的田径项目展开,如100米跑、400米跑、800米跑、跳远、跳高、铅球等。在体能训练内容方面,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力量训练为例,很多教师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进行杠铃深蹲、俯卧撑等常规练习,没有根据田径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体能训练内容设计。对于跳远项目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下肢爆发力和腰腹力量的训练,如蛙跳、跳深练习以及悬垂举腿等练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忽视。
(三)教学方法的传统性
在高校田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通常采用讲解示范法,先讲解动作要领,然后进行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在体能训练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耐力训练中,仅仅依靠传统的定时长跑训练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训练的积极性。这种方法不能有效地针对学生的不同体能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不利于全体学生体能的提升。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高校田径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田径项目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如100米跑的时间、跳远的距离等。对于学生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体能提升幅度等方面缺乏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虽然在田径项目成绩上没有明显提高,但是其力量、耐力等体能要素有了较大的提升,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这种进步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从而影响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
三、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田径项目成绩
体能是田径项目的基础,良好的体能可以为学生在田径项目中的表现提供保障。以短跑项目为例,速度、力量和爆发力等体能要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起跑速度、加速能力和冲刺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如短跑专项的反应速度训练、腿部力量训练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短跑成绩。再如中长跑项目,耐力体能的提升能够让学生在比赛中保持稳定的速度,减少疲劳对成绩的影响。
(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体能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耐力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高校田径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能够使学生在参与田径运动的获得更好的身体健康效益。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能训练过程往往是艰苦的,需要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高校田径教学中进行体能训练,学生在不断挑战自己体能极限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毅力、耐力和自信心。在进行高强度的间歇训练时,学生需要克服身体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压力,坚持完成训练任务,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
(一)课程构建的目标
1. 全面提升学生体能
以李鸿江《田径》第三版中的体能理论为依据,设定明确的体能提升目标。针对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体能要素,制定量化的指标。在力量方面,男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卧推力量要提升10% - 15%;在耐力方面,女生800米跑的成绩要提高10 - 15秒等。
2. 提高田径项目专项能力
结合不同的田径项目,将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在田径项目中的专项能力。对于跳高项目的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训练,提高其起跳能力和空中控制能力,从而提高跳高成绩。
3. 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在课程构建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小组体能训练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体会体育精神的内涵。
(二)课程构建的内容
基础体能训练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和灵敏四个方面。力量训练涵盖上肢(如引体向上)、下肢(如深蹲)及腰腹(如平板支撑),针对不同体能水平调整强度和组数。耐力训练分为有氧(如长跑、游泳)和无氧(如间歇跑、重复跑),400米跑可每周安排2-3次间歇训练,每组间隔1-3分钟。速度训练包含反应速度(如起跑器练习)、动作速度(如30米冲刺)和位移速度(如60米、100米跑)。灵敏训练采用绳梯或障碍跑等方式提升身体协调性。
专项体能训练针对具体项目需求展开。短跑注重起跑爆发力(如起跑器练习)、腿部后蹬和摆臂力量,并结合无氧代谢能力训练(如高强度间歇跑)。中长跑强化有氧与无氧混合代谢能力,采用变速跑并优化呼吸节奏。跳远训练聚焦下肢爆发力(如跳深练习)、腰腹力量(如悬垂举腿)和助跑速度(如标记跑)。跳高则强调下肢力量(如负重深蹲)、腰腹力量(如卷腹)和起跳速度(如快速助跑起跳练习),以提高起跳的准确性和高度。
(三)课程构建的教学方法
个性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体能、兴趣和专项选择制定方案,如对体能差但热爱跳远的学生,先从基础训练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将学生分组,通过互相监督和竞赛(如接力跑),培养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利用视频、动画等资源,直观展示田径技术和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和训练流程。这三种方法结合,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和专项技能。 (四)课程构建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多元化指标、分层评价及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多元化指标除传统田径成绩外,还涵盖体能训练出勤、态度和提升幅度,通过定期测试对比力量、耐力等数据变化。分层评价根据学生体能和能力划分层次,对体能好者要求更大进步,对体能差者关注努力与提升趋势。过程性评价占60%-70%,考察平时体能表现和小组合作贡献;终结性评价占30%-40%,依据田径项目最终考试成绩。这种综合评价方法更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
五、实例分析
(一)某高校短跑课程改革实例
某高校在短跑课程中发现,传统教学下学生成绩提升缓慢且体能训练积极性不高。为此,体育教师基于体能训练理念对课程进行了改革。课程目标明确为一学期内使学生100米成绩平均提高0.5-1秒,并增强起跑爆发力和途中跑速度保持能力。课程内容增加了专项体能训练,如每周2-3次起跑器练习(每次5-8组)和1-2次400米间歇跑(每组间歇2-3分钟)。教学方法采用个性化与小组合作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特点分组并制定计划,组内成员互相监督鼓励。评价体系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过程性评价占70%,包括出勤、起跑反应提升及400米间歇跑质量;终结性评价占30%,以100米最终成绩为准。经一学期实践,学生100米平均成绩提高0.8秒,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和对短跑的兴趣显著增强。
(二)某高校中长跑课程改革实例
某高校中长跑课程传统教学存在学生耐力训练积极性低、呼吸节奏掌握不佳等问题。基于体能训练理念,学校对课程进行了改革。课程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有氧和无氧混合代谢能力,使800米(女生)和1000米(男生)成绩平均提高10-15秒。
在课程内容上,除传统有氧耐力训练外,新增变速跑训练,每周3-4次,快慢跑交替进行,每段200-400米。同时强化呼吸节奏训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及训练过程中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与小组竞赛结合的方式。制作动画视频,直观展示呼吸与跑步节奏配合;分组进行接力跑比赛,增强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评价体系采用分层与多元化指标结合方式,根据学生初始耐力水平分层制定标准,评价内容包括中长跑成绩、变速跑完成情况及呼吸节奏掌握情况等。
经过一学期实践,学生800米和1000米成绩平均提高12秒,训练积极性显著提升,呼吸节奏掌握更加熟练,教学效果良好。
六、结论
在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构建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明确了目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基于此构建的课程在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并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未来的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应不断完善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课程构建,以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和田径项目专项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师捷璇.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拳击与格斗,2023(6):55-57.
[2]张大鼎.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6):40,42.
[3]陈果.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2,2(7):56,58.
[4]李继超.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9,9(5):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