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韩玲

吐鲁番市高昌区第二小学

摘要:语文是语言表达运用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教育学科。阅读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文化背景,锻炼开放性思维的重要学习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规定了科普、文学、名著、历史、童话、冒险等多种题材类型的课外必读数目,在整本书的阅读引导中,帮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加以深入研究,能够通过思维放射式学习与问题引导式阅读加以强化整本书的系统化学习,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强化对语文素养、自学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

引言

新课标设置了“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学习任务群目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也应当充分重视对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利用科学的思维导图学习工具,实现对整本书的深入理解。本文以高年级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思维导图指导应用为研究切入,通过分析思维导图应用问题,提出强化指导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新思路,帮助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现存问题

(一)碎片化阅读体验,忽视系统性梳理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应当对书籍的主题加以分析,对图书的结构设置加以梳理,通过对碎片化问题的串联,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系统性把握。但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养成碎片化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无法对篇幅较长、结构复杂的整本书加以有效阅读[1]。使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难以推广,部分学生会采取智能化搜索的应用,加以对整本书概括学习,丧失了阅读整本书的乐趣,也无法深层次感受作者的表达情感。

(二)浅层化阅读理解,丧失细节性剖析

常规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以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但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初步过程中,学生可能受到自主学习途径不明、整本书内容繁杂等影响,出现对书中内容浅层化的理解,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整本书阅读的特点[2]。

(三)随意化阅读总结,缺乏评价性指导

常规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成果评价以单一的读后感为主,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投机取巧情况,将书中的重点内容加以引用,形成读后感总结,也有学生会采用通篇概述的形式,加以对整本书的总结,没有针对喜欢、优美、感受颇深的段落内容等加以深入学习引用,在实际阅读指导语文写作与表达的过程中,也无法灵活性运用[3]。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核心内容,设计思维导图中心主题

整本书首先体现在“整”这一特点,完整性内容的梳理,是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设置关键。在阅读较长篇幅的完整性结构书籍中,应当通过对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加以引导设置,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阅读内容的中心主题[4]。在进行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中心图设计中,学生在阅读整本书前无法对核心内容加以概括,则可以首先通过课内阅读加以课外阅读的引导,如五下第二单元中《草船借箭》便是引用课外读物《三国演义》中选段,这里便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三国演义》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可以在课堂内容讲解中,让学生理解“三国鼎立”的时代背景,通过对相关视频等进一步学习,并将“三国鼎立”设定为这个思维导图的中心内容。在进一步线条逻辑梳理与关键词、插图等绘制中,实现对不同阵营下统领与各将领角色的人物色彩,加以对比学习等,突出思维导图主题的扩展性阅读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设定核心内容,如对喜欢角色的思维导图绘制,更深层次理解人物的设定与深层次挖掘,对人物所反映出的精神品质加以学习,实现综合素养的深入学习。

(二)梳理线性框架,联想思维导图关键信息

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作者会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对文章故事内容进行展开,在对思维导图核心内容的抓取后,应当通过对中心主题的线性梳理,加强对书中内容框架设置的理解,通过关键信息的联想与总结,对阶段性阅读内容、整体性阅读梳理加以联系思维导图绘制。如在《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中,主人公的坚韧不拔精神可以作为思维导图中心主题,在对冒险经历加以线性框架梳理,如多次航行出海冒险中遭遇海盗,制作工具、建造房屋、动物驯养时的孤独生活,发现、救下星期五并成为朋友的过程,发现并夺回船只离开孤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实现线性框架的分支绘制,对关键信息加以提取,使思维导图在关键词等引导下加以学生对阅读内容联想性的总结,也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绘制的思维导图加以课堂中阅读分享,帮助学生将整本书内容加以思维导图线性框架梳理学习,反过来将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实现对整本书内容的关键信息联想。

(三)深挖细节把控,合作思维导图任务研读

整本书阅读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一次重大教学改革突破,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当引导的角色,帮助学生通过合作性思维导图的绘制与任务导向的思考思维导图研读,强化对整本书细节的深度挖掘把控学习。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办法加强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引导,注重对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组内的倾听与表达,锻炼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对完成的思维导图加以综合点评与展示,帮助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绘制加以优化,实现细节的进一步把握。通过问题的引导,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培育,对其他人的思维导图加以辩证性学习,也可以通过对思维导图的阶段性小组模拟演练,加强对思维导图的趣味性汇报,从而促进自身的学习能力培育。如在对《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整本书阅读中,书中展示了人类起源的时间、地点与演化过程。从没有生命的太古时代,到恐龙生活的古生代、中生代,再到新生事物的新生代阶段,这是地球的演变历史,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绘制,加以对整本书的理解,通过对多媒体内容的学习,实现对学生阅读内容的深挖学习。也可以通过对人类的演化过程加以小组思维导图逻辑性表演,向同学真实人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的变化过程,在表演中增强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思维导图指导趣味性表演,通过表演对思维导图的逻辑性整合加以深入学习,实现良性循环。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使语文知识的延伸学习途径,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培养。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不明会导致对整本书系统性知识理解的缺失,无法从书的内容与逻辑设置中获得阅读深层次的启示。思维导图是一种科学的学习工具,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可以在核心内容梳理中,掌握整本书的中心思想,在线性框架的绘制中,实现对阅读思维的发散性开拓,在细节把控的深度挖掘中,强化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最终通过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全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未来人生自主学习、延续学习能效的提高,助推学生的整体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 2024(24):58-60.

[2]边伟峰.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研究[J].电脑爱好者(校园版), 2023(7):75-76.

[3]朱敏彦.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 2023(3):30-32.

[4]陈文团.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天津教育, 2023(10):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