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作业指导,弥补初中物理教学漏洞
李玉翠
洛川县老庙中学 陕西 洛川 727402
摘要: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主导,而作业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的重要载体。在学生完成作业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得以反馈,其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学生理解的偏差得以体现。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针对性、分层指导,能让学生的问题有效化解,使作业利用效果更高。对此,本文就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探索并论述了分层作业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措施,并以实践教学优化的方式探寻总结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层作业;作业指导
引言
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严密,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程度高。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面临着疑惑和不确定,在问题解决中也会受制于某一环节和知识弱点,因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存在偏差或错误。此时,对学生开展分层指导,其意义和价值就得以显现。
一、初中物理作业分层指导的意义
通过作业分层,教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加以指导,将对学生的指导按照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精准划分,能使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效果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分层指导,对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层次划分,能更加精准地定位不同层次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让作业指导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从而避免了一刀切式指导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分类指导,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以不同的指导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法,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漏洞,以不同的问题疏导方式和知识弥补节奏帮助学生完善和化解问题。该方式下,作业指导效果更加理想,问题解决效率更高。
二、初中物理作业分层指导的有效策略
(一)实验重现,强化结论理解
实验是学生构建和生成新知的重要载体,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帮助学生夯实物理学习根基、重现现象以辅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升华和概括性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强化结论的理解,这也是帮助基础相对较差的A层学生理解和知识重构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浮力》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当重视基础的浮力测量方法的计算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展现问题。在习题设计中,分别呈现出小球在空中被弹簧测力计拉着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而将其一半进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借助这一情景,让学生完成对小球所收浮力和小球体积的运算,并分析小球在脱离弹簧测力计时所受到的浮力和小球的状态,这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题型,且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但是,在学生的解答中,学生由于在浮力部分所学习的公式和方法较多,因而容易出现混淆的现象。此时,教师重现实验现象,借助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演示,使学生在教师的直观实验演示中,见证测量重力、测量在水中浸没一半时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借此实验,帮助学生理清浮力计算的方法,理清浮力计算时的逻辑关系。同时,也借助这一实验,帮助学生再次理解到“小球所受到的浮力,实际上是水提供的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一实验方式,能帮助基础相对较差,对浮力求解方法不明确的学生夯实知识根基,使学生真正能在问题情景中,能在教师的实验演示中,经历思考的过程而理解称重法测浮力。
(二)生活演绎,引领科学论证
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但是知识应用灵活性不足的B层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需要扩大视角,帮助学生从更加广阔的生活视角出发,从生活经验中找寻知识的共性,从而让学生完成科学论证,实现知识体系的整合,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科学论证的依据,也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整合应用中,强化自己的科学论证水平,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效果和知识共性整合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摩擦力》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回顾新知,概括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对于该部分问题,大量B层学生在概括提升摩擦力大小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大物体的重力来增大摩擦力。显然,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但学生这种解释的提出并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该部分默认将压力大小等同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对于该部分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演绎的方式,鼓励B层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反思错误并自主分析: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在任何情况下都相等吗?所以,在陈述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到底应该概括为压力还是重力大小?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你的经验。通过鼓励学生生活演绎,让学生思考概括在哪些生活情境中,压力和重力的大小不等,且改变物体压力大小时并不能通过改变重力大小而实现。由此,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完成科学论证,从而提升知识水平和反思能力成长,让作业指导立足于生活而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概括升华。
(三)引领创新,练就创新思维
质疑创新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对学生的作业指导中,针对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C层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便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创新质疑意识的培养,从而练就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在常规试验中,同构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匀速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但是在实验操作中,拉动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运动却十分困难。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实验创新,以优化实验的方式,鼓励学生找出更多、更容易操作的实验方法,从而在教材提供的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实现方法的优化,进而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在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方案中获得提升。
总结
在分层作业指导下,教师给学生提供的问题解决方法更有方向性,学生的学习能在教师给更加适切、符合思维和认知水平的方法指导下获得高效成长。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重现实验、生活演绎和质疑创新等不同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辅导,让学生问题所遇到的羁绊和障碍在不同的方法引领中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程登富. 浅谈初中物理学习指导的优化策略 [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1, (08): 173-174.
[2]杨国蓬.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研究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21, (02): 85-87.
[3]路占金.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0, (2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