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提升中小学生绘画技能对审美能力的影响研究

作者

陈可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00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美育在培育复合型人才进程中愈发关键,审美素养作为个人综合素养的核心要素,既左右着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品鉴感悟,也在其感知生活、抒发情感、构建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绘画作为美育的主要载体,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培育审美素养的绝佳阶段。但绘画技能训练与审美素养提升间的内在关联,目前学界缺乏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本研究致力于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剖析提升中小学生绘画技能对审美素养的影响,为优化中小学美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

一、绘画技能与审美能力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一)绘画技能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绘画能力是多种素养的融合呈现,包含色彩驾驭、构图编排、造型塑造等多个维度,色彩驾驭能力要求学生领会色彩基础理论,知悉色调、明暗、饱和度等概念,能依据创作构思挑选恰当的色彩搭配,借由色彩传递情绪、渲染意境。像暖色系常传递热烈、蓬勃之感,冷色系则营造静谧、庄重的氛围,构图编排涉及画面元素的规划布局,学生需熟知对称、平衡、反差等构图法则,巧妙布局主体、客体与背景,赋予画面美感与秩序 [1]。造型塑造能力则侧重于学生对物体形态、构造的捕捉与表现,凭借线条勾勒、光影处理精准塑造物体形态,呈现物体的材质特征与空间层次。

(二)审美能力的内涵与发展层次

审美素养由审美感知、审美领悟与审美创构三个层级构成,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素养根基,体现为学生对艺术创作及现实世界中美的形态、色调、声响等要素的敏锐洞察能力,审美感知出众的学生,可迅速感知事物的美学特质,诸如花朵绚丽的色泽、建筑别致的造型。审美领悟建立于审美感知上,是对美的内涵、意涵与价值的领会和解读,学生需洞悉艺术作品蕴含的情感、思想及其文化渊源,进而实现对作品的深度赏析与评判,审美创构属于审美素养的高阶层面,学生凭借自身审美积淀与想象思维,创作出富有美感的作品,或是对事物展开创新性的审美诠释,绘画技艺与审美素养彼此交融、相辅相成。绘画技艺精进为审美素养培育筑牢实践根基,提供表现载体,让学生持续磨砺绘画技艺,得以更娴熟地抒发审美感悟、展现创作构思,从而加深对美的认知与创造,审美素养提升也为绘画技艺运用指引方向,让学生在绘画时更具针对性地选用技法,创作出更富审美价值的作品。

二、提升绘画技能对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融合问卷调研、深度访谈与作品解析多重方法,择取各学段中小学生为研究样本,保障数据来源多元且具典型性。问卷围绕绘画技艺水平、审美素养表现及艺术态度设计问题,以获取量化数据;访谈聚焦学生绘画学习经历、审美发展认知及实践困境,挖掘质性信息;绘画作品分析从色彩调配、构图布局、形态塑造维度评估技艺水平,自创意构思、情感传递角度考量审美素养,多维度探究绘画技能与审美能力关联。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成果呈现,绘画技能进阶与中小学生审美素养发展存在深度关联,审美感知上,经绘画技能训练的学生对色彩、形态、线条等视觉要素的感知力显著增强,能精准分辨色彩间细微差异,敏锐捕捉物体形态特征及比例关系,审美理解层面,绘画技能提升促使学生更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创作意图与文化底蕴,学习绘画技法时接触多元风格流派,得以从专业视角赏析解读作品[2]。审美创造领域,绘画技艺精进为学生创作提供丰富表现手法与创意灵感,使其能运用色彩调配、构图布局、造型塑造等技能,生动呈现个人想法与情感,提升作品创新性与审美价值。深入剖析可见,各绘画技能维度对审美能力不同层次影响各异。色彩运用技能在审美感知与创造方面作用突出,凭借色彩组合调配,学生可直观抒发情感、渲染氛围,激发创作灵感,构图技巧对审美理解与创造影响显著,合理构图既能辅助学生理解作品结构内涵,又有助于创作时有序组织画面元素,增强作品表现力,造型表现技能主要作用于审美感知与创造,精准造型提升学生对物体形态的感知能力,助其真实再现物象,丰富创作内容。

三、基于提升审美能力的中小学生绘画教学策略

(一)优化绘画课程内容设计

契合中小学生年龄特质与认知水准,构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绘画课程体系,低年级着重激发学生绘画兴趣,培育基础绘画能力,安排线条勾勒练习、自由色彩涂抹等课程,突出趣味性与体验感。伴随年级增长,逐步提升绘画技能难度,引入进阶色彩理论、构图法则与造型技法,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多元艺术史与文化知识,助力学生领略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绘画风格与经典作品,拓展审美格局,以中国传统水墨画教学为例,讲述其发展脉络、独特美学理念与表现技法,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二)创新绘画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运用多元绘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创造潜能,借助情境教学构建与绘画主题契合的场景,以“美丽的花园”主题为例,引导学生于模拟花园环境中观察花卉形态色彩,进而开展创作实践,深化审美体验。项目式学习模式则围绕具体绘画任务,如绘本创作,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合作,实现综合绘画能力与审美素养同步发展[3]。评价机制方面,突破单一技巧导向的传统模式,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既考量绘画技艺水准,亦重视创意构思、情感表达与审美认知,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及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在评价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提升。

结语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绘画技能提升与审美能力发展呈现显著正向关联,绘画技能各维度在审美感知、理解及创造层面的作用存在差异。据此中小学绘画教学宜优化课程内容架构,革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推动学生绘画技能与审美素养协同进阶。后续研究可拓展探索范畴,探究多元绘画媒介及艺术形态对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为深化中小学美育教学实践、完善理论体系提供更充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徐良辉 . 小学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08):162-163.

[2] 翟笑耘 .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J]. 时代教育 ,2018,(02):181+183.

[3] 吴 丽 莉 . 浅 谈 大 学 美 术 基 础 中 审 美 能 力 的 研 究 [J]. 芒种 ,2013,(13):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