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谈高血压的特征及其预防

作者

赵君

北京市大兴区北五臧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因此,如何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也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了解高血压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症状对于研究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的作用愈发重要。

关键词:高血压;慢性病;预防

一、高血压的医学定义和致病原因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通常情况下,如果长期神经紧张或者情绪激动的人,其大脑内的高级神经皮层活动就会产生障碍,继而诱发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血管运动神经系统的调节障碍,从而全身小动脉痉挛,产生动脉压增高而产生头晕、心悸、耳鸣、昏厥等临床患病特征。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通过医学界对高血压多年的研究发现,诱发高血压症状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点:

1.遗传因素:多组研究数据表明,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若父母均出生于有高血压病史的家庭,则他们的子女未来患上高血压的几率可达75%以上。

2.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现代人因环境因素患高血压的案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3.生活习惯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带油腻的食物(如大鱼大肉,油脂调料等)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4.药物的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5.其他疾病的影响: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二、高血压的特征

1.症状表现

高血压初期通常无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往往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偶然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头胀、颈部发紧、易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常见不适相混淆,进而被患者忽视。例如,某大规模临床研究对500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约30%的患者在确诊前毫无明显不适,仅在例行体检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异常。

2.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涉及多个层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约60%的高血压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研究表明,若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可高达46%。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小觑,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以及缺乏运动等,都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发因素。

从生理机制角度来看,肾脏在血压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肾脏灌注压降低或血容量减少时,肾素分泌增加,进而促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引发血管收缩、醛固酮分泌增加,最终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此外,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也会致使血压上升。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随之升高。

3.危害

高血压堪称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显著增加了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的发病风险。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2-4倍,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3-5倍。长期高血压还会对肾脏、眼睛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在肾脏方面,持续的高血压可导致肾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在眼部,高血压可引发视网膜病变,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失明。例如,在某地区一项为期10年的长期随访研究中,对100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发现约20%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15%的患者出现了视网膜病变。

三、高血压的防治措施

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对血压130~139/85~89mmHg正常高值阶段、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者应进行重点干预,定期健康体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针对高血压患者,应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尤其注意清晨血压的管理,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并举),减缓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1-4]。针对高血压发病诱因及具体特征的研究,基本可以得出药物防治和生理防治两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具体如下:

(一)生理防治

1.合理的饮食习惯。少吃多餐。多吃蔬菜等,少吃油腻肉类。最好不吃煎炸类食物以减轻体重。戒烟限酒,少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防止脂肪等在体内沉淀,加重身体负担。

2.适当锻炼。多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爬山、骑自行车等。这些有氧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生成,促进能量消耗,起到减肥的效果。锻炼的强度与时间应当因人而异,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5]。

3.戒烟限酒。烟叶内含有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会促使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使心率加快,带动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同时还会刺激血管反射性地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如果吸烟时间过长,还会导致大小动脉硬化,内膜逐渐增厚[6]。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将会降低自身罹患高血压的几率,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这样能将高血压带来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这些都需要继续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酗酒必然会导致甚至加重高血压,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引发血压增高。

4.学会减压,随时保持淡定和愉悦。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性格容易急躁。具体表现就是紧张、易怒、情绪容易激动等等。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又都有可能诱使血压增高。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性格,面对事情尽量保持淡定[6]。将心情释放于自己喜爱的活动之中,给予自己的精神一种好的寄托。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这样便可以尽可能防止高血压的发生[7]。

(二)药物防治

药物干预要遵从科学合理选药、随访督导服药、个体化规律用药的原则。综合以上用药情况,对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药物,患者可坚持服用;对于疗效不满意或是出现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时,可改用另一类药物。

总之,防治高血压的主要措施仍然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血液是健康之本,血压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因此,当身体出现高血压的征兆时千万不能大意。要及时纠正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果发病后要按照科学有效的药物措施进行治疗。另外现在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儿童时期出现原发性高血压的概率也是越来越高,因此注意幼儿和青少年的高血压防控,重点防治青少年高血压,警惕血压升高陡坡。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30.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9):721-725.

[4]陈灏珠,钟南山等.内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269.

[5]文宣.论防控高血压的持久战[J].养生大世界,2006,(04):30.

[6]刘中行.适合高血压患者的运动[J].健身科学,2006,(12):35.

[7]张达明.我用写作战胜了高血压[J].健身科学,200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