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魏飞云
万荣县解店第一初级中学
一、教学背景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较强的学科,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更能切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性让他们更好的应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题。教学通过教学背景阐释、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设计、导入问题,留出充沛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等几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本文将从流体压强的压强教学设计出发,深入挖掘物理知识体系,优化物理教学设计,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取而代之的是把创新意识加入到教学模式当中,从而打破常规教学的壁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效率大大提升。
二、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标改革下,液体压强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下一章浮力内容的基础,气体的压强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学习过这些内容后,学生就能够明白许多生活中有关的问题。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关于物理压强的重点知识,本节课将会导入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压强概念,阻力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与深化,让学生在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主动性和思维转化能力。
三、教学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研讨下, 初中物理被列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要求每一位物理教师都能拥有对教学设计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业作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从小开始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知识充满着渴望,有充沛的精力以及很强的学习能力。因此本节课从探究液体压强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创新思维培养方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我总结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拓展型训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旁起辅助作用,巡视指导实验操作有困难的学生,重视实验教学的设计理念。教学实验活动从学生自身吸收知识程度出发,筛选整合出适应的实验器具,利用塑料瓶、胶带、漏斗、橡皮筋、吸管这些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活化的物品,创设一定的物理实验情境,促进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达到液体压强探究实验完美成功的目的。同时,此次教学设计增加了小组间合作学习的机会,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大大锻炼了学生间的协调能力。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
首先,展示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照片导入实验课题,教师介绍蛟龙潜水号于2012年成功潜入7km级深海,使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通过引入蛟龙号潜水器,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应用,更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展示液体压强的概念,其内容为液体压强,简称液压,是指在液体容器底、内壁、内部中,由液体本身的重力而形成的压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最后,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液体压强形成的视频,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让学生感知物理知识的魅力。
(二)探究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由此次物理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为后续液体压强的教学实验奠定基础。实验内容为选取一柱状容器,在容器口中插入胶管,分别在容器的上表面、侧面和底部钻孔。先用胶带封住这些小孔,再将水沿管注入容器中,让水面高出容器口一段高度,同时扯下胶带,观察水喷射的情况。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水能够从容器表面、侧面和底部流出,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最后对实验结论进行检验,取两支粗细不同,瓶嘴大小相同的塑料瓶去底,在瓶嘴上扎橡皮膜,将其倒置,向两瓶中装入等量的水,观察橡皮膜凸出的情况。实验结果看出橡皮膜有凸出现象,证明液体内部确实存在压强。
(三)完成液体压强和实验
例如,教师设立一个猜想,猜想是水越多,重力越大,液体压强和气体流动速度是否跟流速关系有关。教师指导学生把压强计的探头浸入水中一定深度,把探头的橡皮膜分别朝下、朝左、朝右、朝上,观察并记录U形管两端液面的高度差;然后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流速,观察并记录U形管两端的液面高度差;最后换用不同的液体(浓盐水),在深度相同时,观察并记录U形管两端液面的高度。学生完成实验后,得出实验结论为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液体压强与气体流动速度有关。又例如,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教学。演示1:将一个下端包有橡皮模、上端开口的容器中装满水,保持橡皮膜在下、开口在上的位置,教师提问:“橡皮擦出现了什么实验现象?出现这种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后回答道:“实验现象为橡皮膜下端凸起,橡皮膜下端凸起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压力,这种压力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即液体受重力。”又或者,教师提出:“如何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物理教师应提出生活中问题:如何增大或者减小自身的压强?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氛围,使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可以让此次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回忆,获得知识。通过这个实验,就能够让学生对压强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直观地了解,通过教学设计完成课堂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液体压强的大小,帮助学生完善物理知识体系,在解题时灵活运用知识点,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如此就能够通过实验很好地将“液体的压强”的相关内容进行直观呈现,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压强的内容。同时,教师通过多种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接受新的物理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基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当中创新能力普遍被认为是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也才能够真正地在社会中立足,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完成自己的理想。因此,在实际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当中教师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成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福强.“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15,33(10):77-80.
[2]李益国."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设计与教学[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21(5):26.